1. 通路的型态
当前消费性商品行销通路的基本型态,至少可包含以下六种:
上图所示的六种通路态样,在实务上「直销通路」较为少见【如:凡客诚品、PPG等】,大部分的品牌公司,采用的是「直营商通路」、「联营商通路」、「零售商通路」、「经销商通路」或「代理商通路」五种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并行.
2. 通路的长度
指行销通路环节的多寡,通路上下游环节越多,通路越长,如上所示的六种通路型态,「直销通路」最短,「代理商通路」最长。一般而言,通路环节越多,各层级通路商的利润空间相对缩小;也由于衔接界面越多,通路的经营成本越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越慢;此外,在各个通路环节之间产生「通路库存」的机率也越高。
批发通路模式的特点,是利润小、成本高、反应慢、库存大。
零售通路模式与批发通路模式的最核心区别,就在于利润结构差异、经营技术门槛与备货风险承担三个方面。
3. 通路的宽度与密度
对消费性商品的品牌经营者来说,所谓通路的宽度,主要体现在通路末端的「终端业态」,终端零售据点的业态种类越多,宽度越大。在同一市场区域内的终端布局,如将多元的终端业态搭配经营,互不牵制,共同分享市场利基,则同一品牌可以建置的终端网点数也就越多;也因此,通路的宽度越大,通路的密度也才可能越高,品牌的市场渗透性也才能越强。
4. 通路的垂直竞合
是指上下游通路商之间的竞合方式,有代理商兼并下游经销商的「向下竞合」;也有零售商取代经销商,或经销商取代代理商的「向上竞合」。所谓「竞合」,不见得就是以大吃小、以强凌弱的兼并!实务上常见的是「优势互补,强强相连」的竞合模式;当然,一切的考量,都是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为最重要的依归。比较良性的竞合方式,应是源于“通路专业分工”而产生的职能转置,并基于此而形成的利益分享与风险分担机制。
5. 通路的水平竞合
是指通路结构中属于同一支系的相同层级通路商,或分属不同支系的各层级通路商之间的竞合方式:如同属A代理商下线的B\C经销商彼此竞合,或A代理商下线的B经销商与甲代理商下线的乙经销商或丙零售商之间的竞合;当然A和甲两个代理商也有可能发生竞合关系。
不管垂直或水平竞合,这种并存-互斥-整合-创新的“正-反-合”过程,与实务上“洗牌”的概念相当,所谓“洗不干净”,就是规模整合扩大后,但运作机制的根底思维并没有随之转化,有整合,没竞合,这也是当前国内很多品牌在快速成长后【如:2008年起,许多品牌商或回收代理权/经销权,或采用联营模式】,潜在危机的主要根源所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去年洗别人的,明年等着被别人洗了。
6. 通路竞合与终端整建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的创业人数也快速增加;特别是无论在「市场障碍」或「技术障碍」的进驻门槛都相对较低的「流通零售业」与「接待服务业」领域,意图参与竞争,抢食市场大饼的进驻者,更是急速膨胀。
先期进驻者,由于具有「市场先占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多有不错的成绩,但本质上赚的是「机会财」或「风险财」;后期进驻者,若仍企图以先期的“成功模式”来参与竞争,势必枉然。惟就目前市场的观察,却也正是是如此,「一窝蜂」的仿袭,比比皆是,同质性极高的商品与服务模式,充斥在市场上;于是,「折扣战」和「噱头战」竞然成了仅存的竞争法宝。
如此,又更加促成了「通路竞合」与「终端整建」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前者,通路竞合着重于「成本领导」(Cost Leadership)优势与「市场反应」能力,后者,终端整建则侧重于终端的「差异化经营」及「获利能力」的提升;但无论是前者或后者,其中最关键的着眼点,皆在于“通路专业分工的殊分化”这个概念命题,在「通路革命」的的巨浪已正一波波袭来之际,谁能掌握「管理财」的经营,谁就能胜出市场;反之,不言自明。
相关技术,请参阅陈琦曜老师的《通路不等于渠道》、《做品牌,就是做通路》等专题文章!
上海心赢销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合伙顾问师 陈琦曜先生
奶牛老师 刘金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