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讲堂
[3] 古人辨才经
辨才对识别荐拔人才至关重要,对人才成长也有启迪作用。古人对辨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国时期魏国刘邵著的《辨经》一书中。“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成矣。”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开篇话,意思是说,圣贤所喜爱的,莫过于明辨是非了。明睿聪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识人了。如果能够在认识人才方面运用智慧,那么,各种人才就能够得到合理地使用,而各种事业就能兴旺发达。由此可见,《辨经》出语不凡。
《辨经》共12卷,分别阐述了有关辨析、辨别人才12个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包括人才的9种表征、人才的秉性与区别、职业(专业)与人才、学养与人才、区别才与能、量才授职、不同人才的优缺点、识别偏才与兼才的困难、区别英才和雄才、论才辨能的方法、鉴定人才的七种谬误、选拔举荐人才的困难、平息纷争的要诀等等。综观全书,可知《辨经》是一部难得的科学研究人才的奇书。它既有严谨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又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光芒,对今天研究人才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以窥斑见豹。
(1)从外表特征看人才
《辨经》卷一为九征,说的是人才可通过九种表面特征给予辨识。这九种特征即:(一)、平正或偏颇;二、聪慧或愚钝;三勇敢或怯懦;四、强健或纤弱;五急躁或沉静;六悲伤或愉悦;七、衰殆或肃穆;八、造作或自然;九、和缓或急切。这些特征有的表现在气质上,有的表现在仪表上,有的表现在情态上,都是可见于形或神的。而形或神则源于人的内在体质(当然,与环境以及个人的实践也有关系),体现了精神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此,作者写道:“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秉阴阳以立性,体五行以著形。”即“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没有不包含天地浑元之气以为其本质的,没有不秉承阴阳两面的因素而树立根性的,没有不容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而成形的。”这就把人的生命、人的秉性气质和自然界牢牢联系在一起了,从而为考察人的秉性特征找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这与现代人研究出的“血型与人的气质有关系”的结论有相同之处。
以这样的立论为前提,作者认为,五行与人体相对应,即木为骨,金为筋,火为气,土为肌,水为血。人体所具备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征,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因此,骨骼坚挺而柔韧,就叫宏大刚毅,宏大刚毅是“仁”的内质;气质清新而明朗,就叫文雅,文雅是“礼”的根本;体性端正而坚实,就叫坚贞不移,坚贞不移是“信”的基础;筋健强劲而精壮,就叫果敢勇武,果敢勇武是“义”的先决条件;血色平和而通畅,就叫体察幽微,体察幽微是“智”的本源。从上述可以看出,五种体质,形成了五种“恒定”的性分,称为五常(仁、礼、信、义、智)。五常与五行相对而言,则称为五种品德,即木德、金德、火德、土德、水德。,人的才德不管千种万种,但基本上都本于这五种特质。作者还认为,人的气质秉性,内在感情,可以通过言语声色、形貌容姿,举止仪态表现出来。其中说到偏才和中庸之才的特点,颇发人深省。前者往往是体貌特征胜过精神气质,只具备一方面或以某一专长立名,或以某一品德见称;后者是金木水火土五常具备,并能使之和谐相处,包容于平淡之中,是兼有各种美德的人才。
通过察言观色辨别人才,是人们常用的方法,但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能运用自如,还不能从理论高度把握这种本领,所以,了解古人辨才经对今人辨才、成才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