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以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竞争成为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赢利水平,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赢利潜力;一个产业的赢利潜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因此,“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企业应该通过对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竞争激烈程度、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聚集战略。基于这样的理论,企业管理者们逐渐形成了通过选择进入产业寻求企业发展机会、进行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和顾客需求的日趋个性化,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它认为,无论是增强企业自身能力,还是拓展市场,都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创造顾客感兴趣的新价值。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正如艾德里安斯莱伍克
兹基所言,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管理者们逐渐形成了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应该以顾客为中心,尽最大努力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反应顾客的价值、奉顾客为上帝的思维模式。总的来说,以上几种思维模式都有其进步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模式,它把顾客看作是企业的一部分,把发现、引导甚至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要、维系顾客关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高度细分的动态环境中,将顾客价值作为竞争的基点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由外而内的战略思路可能会导致企业盲目地适应顾客需要,从而导致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浪费。所以,领导者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其实,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第一种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其实是企业的一种内部战略,或者叫自我战略,主要解决创业初期怎么办的问题;企业大了就要研究竞争战略,研究怎样壮大自己,超过别人;企业再大了要研究顾客战略,怎么服务好顾客,促使企业长远发展。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和企业领导者还停留在第一阶段,有一部分人停留在第二阶段,很多人到不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服务好顾客让天下拥护的阶段。不过,能从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到管理好自己所在的行业,也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