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培养创二代的六大方法
以下是黄德华根据钱江晚报记者张妍婷的“民企培养接班人的6个非典型样本”改编而成。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企业是辛苦打下的“江山”,他们最理想的接班对象还是自己的子女。为了企业的延续,培育接班人成了企业家们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交接成功,企业家们用不同的方式选拔、训练着他们的接班人。培养的途径有N多种,现把浙商培养第二代的六大方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种:“手把手”帮带:一般来说,后一代的理论知识比上代强,最缺乏的就是经验。于是“手把手帮带”也就成了现在不少企业家的日常工作。万向集团鲁冠球儿子鲁伟鼎接受中学教育后,鲁冠球特地把他送到新加坡学习了半年企业管理。回来后就开始每天带着他一起上下班,手把手教他如何处理企业的各种事务。1992年底鲁冠球就把儿子推上了集团副总裁的位置,1994年出任集团总裁,5年后又到美国读书,现在鲁伟鼎任集团CEO并开始逐渐施展他的才能。“方太”茅理翔说:“那时,我也不管他烦,每天都找儿子谈话,恨不得把自己那点料都给他讲完了。经常谈到晚上11点多。”尽管茅忠群比父亲“现代化”多了,但他至今都在说:“父亲的唠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以至现在我也爱在下班后找员工谈话,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惯。”
第二种:“学院式”教育:被称为“草根”的第一代浙商希望把子女送到更好的学府,获得更高更好的教育来应对全球一体化经济。让子女受高等教育,这是培养第二代的第一步。如苏泊尔炊具公司的“少帅”苏显泽毕业于浙江大学,格兰仕的新掌门人梁昭贤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娃哈哈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高中、大学都在美国受教育,横店集团徐文荣的儿子徐永安曾留学日本。刘畅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之女。在1996年,年仅16岁的刘畅赴美求学,2002年获得MBA学位后归国。温州知名的浙商均有子女在海外留学或者已经学成归来,留学目的地以欧美为多。他们知道系统知识弥补了父辈的不足,敢打敢拼的企业家精神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磨炼。
第三种:“太子式”扶持:金源集团的董事长黄如论是“太子式”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四个孩子中,黄如论选中了大儿子黄涛重点培养。在黄涛年纪尚小的时候就带他列席公司各种会议。多年以来,黄如论无时无刻都在传授自己的“本事”给儿子。22岁大学毕业后,黄涛就进入了公司,从最基层干起,几乎公司的每一个层面都干过。黄如论说:“我要让他体会的不是优越感,而是责任感。”黄如论曾手书“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万方”16个大字草书赠予儿子,希望儿子也有博大的襟怀并坚守传统之道,勇于开创。至今,这16个大字一直安挂在黄涛办公室的显眼位置。其实培养接班人只有太迟没有太早,如果有心把企业传给孩子,还不如从小培养,以免出现“拒绝接班族”的尴尬。香港首富李嘉诚在两个儿子才七八岁的时候,就专设小椅子,让他们列席公司董事会,这种“太子式”培养看来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