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精神”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盗跖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五常:仁、义、礼、智、信
“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论语》
五才之仁
仁,最初同人是一回事,可以互相使用,直到孔子(孙子)时代,仁才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仁者爱人
——孔子
五才之仁
视卒如婴儿
——孙武
五才之仁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几个层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
“仁”必须与“智”相统一;“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与“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仁”,仁即人跟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西方文化重点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与科技。
——杜维民
中国人的心里、思想、精神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在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面去了。……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梁漱溟
五才—— 勇
“三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
孟子把“勇”区分为“大勇”和“小勇”,“匹夫之勇”和“圣王之勇”。
匹夫之勇
“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孟子
圣王之勇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大勇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矣。”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