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涛,贾春涛讲师,贾春涛联系方式,贾春涛培训师-【讲师网】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贾春涛:善良,也会让我们受伤吗?
2016-01-20 60542
善良的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却差点沦为狼的口中餐。热播电视剧中,总是有着善良的主人公被反复伤害,依然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故事,像是早年《渴望》当中的刘慧芳,近来《保姆》当中的马晓慧,每每都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确,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的人物是永恒的主角,也许这符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寄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无论是刘慧芳还是马晓慧,都代表着东方人审美当中的理想化形象。
  
  现实世界需要善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代价越来越大的时候,善良更像是一种熠熠闪光的稀缺资源。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你是否在付出善良之际观照到事物的另一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好意思说“不”,忽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认为表达不满就是自私......
  
  当美好品质被过度使用,善良也可以是危险的。健康的社会文化倡导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和谐。善良的人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满,并无须承担过多的责任。因为,一味克己也是一种透支,从你的身体和心灵,甚至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里,都会发出危险信号。
  
  迷失自我
  
  善良的人,总是会习惯性地付出。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为了让弟弟上学,主动辍学外出打工的未成年少女;作为家中长子,承担了家庭里心理垃圾收纳的沉默男人;独自承担家计,脾气暴躁,但从来报喜不报忧的父亲;对出轨的丈夫不停原谅,不计前嫌地照顾公婆,伪装快乐的母亲……这些人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赞美他们善良的品质,却也被压抑着内心需求。当他们无法承受这份压抑的时候,往往会将痛苦彻底的转嫁为对生活的“不向往”“不期待”。
  
  “善良滥用”的人可能是受传统教育熏陶很深的人,他们总是被告知:“你还不够优秀。”“这些都是你该做的。”“你不该喊疼!”他们把付出当作习惯,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压抑和需求,对偶尔一闪念的不满深怀内疚。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真实的自我,所有的压力和愤怒都被内化了。从表面看来,整个人风平浪静,但他/她却在不断默默消化来自内心的风暴。
  
  这种压抑总有一天会让人付出代价:可能变得消沉、怀疑、疲惫、讨好,甚至失去生活的兴趣,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筋疲力尽。假如别人对他们抱以关注,他们可能会手足无措,宁愿在群体中消失。
  
  对策——
  
  如果你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善良”的人,不需要批判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没有错;希望别人能关心你,也没有错。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发形成一种效果不好的方法。从现在开始,你要有意识地改变一些行为方式。首先,是学会真正倾听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自己不想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学会说“不”。别怕别人说“不好”而压抑自己。不要怕伤和气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界限,当别人侵犯你的尊严和权利时,要用正当方式维护。其次,正视自己的真实需要。可以鼓起勇气来,直接表达情绪;也可以直接说出想要的东西。你可以允许自己自私一些——那实际上不是自私,而是坚持自己。
  
  “躯体化”的负面情绪
  
  也许经常看电视剧的你已经注意到了,那些善良隐忍的主人公,总是更容易得不治之症。虽然我们要质疑编剧为什么非用这样烂俗的情节来赚人眼泪。但事实上,善良过度的人,的确更容易罹患重症。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露易斯•海在她的《生命的重建》中写道:“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现,那些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的人,比如哮喘,患者常常具有‘过度发达的责任感’,他们对自己环境中发生的任何‘错误’都怀有内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而自我惩罚,通常情况下,当环境改变时,情况就会好转。”
  
  其实这是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负面情绪的长期压抑会导致“躯体化”。比如,现代医学证实:消极情绪是癌症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如果我们细心回想,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总是有这样充满遗憾的声音:“他人那么好,怎么就得了这种病。”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内心冲突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长久压抑,很容易导致“躯体化”。在一些时候,得病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潜意识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就会让身体生病,因为生病本身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声音:“我需要被关注。”因为身体是内心忠实的表达者,比我们的大脑更忠实于我们的内心。
  
  对策——
  
  从心底真正爱自己,用对自己的爱来听从身体发出的指示。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每种疾病都可能在讲述着你压抑很久的消极情绪。所以,假如你的躯体得了病,除正常的治疗外,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静静坐下来问问自己:“我头脑中有什么情绪或思想被克制了?”“这种克制是怎样的情形?”是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吗?是愤怒吗?是怨恨吗?是一直以来的内心不平衡吗?然后反复地对自己说,我愿意丢弃潜意识中造成我疾病的思维模式。
  
  一些慢性病可以通过心态的调整来治愈,但有些人即使调整了,也不见效。实际上,最有效的心理调整应该是认知、情绪、行为达到一致情形。比如跑步,首先要认识到跑步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利健康,然后怀着快乐的情绪去跑,这样可能更有效。如果你虽然认识到跑步的好处,但是又觉得跑步耽误时间,是个负担,不是发自内心想去这么做,跑步的益处也不会实现。
  
  善良教育
  
  过度善良是有危险的,可是对孩子,却一定要教育他/她善良的品质。那么到底该如何教会孩子善良的尺度呢?
  
  最根本的一点,其实是父母自己应该先做到正确的善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依靠对父母、老师、同伴行为的学习远远多过于对语言的接纳。作为父母,要建立健康的“善良观”,对待孩子,父母不能总是付出,这种付出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父母不能一味退让,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是总会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孩子建立健康“善良观”的基础。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懂得,要想真正爱别人,首先要真正爱自己。凡爱人就是善,爱别人是善,爱自己也是善。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并不能真正爱别人。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我们总是被告知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比自己更重要,某种程度不爱自己是正确选项。其实,圣经里那句著名的话: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里面的前提之一就是爱自己,如果你对自己不好,并用这个态度对邻居,那就是恨了。真实的人性是我们爱自己,但不一定爱邻居。爱并不意味着总是和和气气,永远没有争执和利益冲突。相爱的人也有冲突,只要不损人,利己并不是坏事。另外,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时,要用正当的方式去维护,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
  
  对策—— 
 
  如果你总是付出,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享受周围人对你的付出,让别人也有“做好人”的机会。在接受的同时不要总是想着要用什么回报来平衡。其次,给别人独立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不要总是替别人做这做那。如果你周围的人中有这种“善良”的人,不妨对他/她宽容一些,在他/她偶尔直接表达对你的不满时,即使他/她的话有些过火,也要耐心听而先不反驳,给他/她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这样,你们之间反而容易互相了解,也将促进沟通,厘清双方界限。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沙站 cs.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