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仍然不懂资本运作,成为股市盲人
一大批技术型、营销型、平台型的创业团队不太愿意参加系统的培训和实操性学习,从股改到上报材料到挂牌都是主办券商一手主导,企业除了老板和财务负责人参与外,其他中高层人员只是偶尔参加一下会议,对股转说明书、审计报告和法律意见书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券商辅导团队一手包办。
因此,企业真正的财务规范、内部控制、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盈利规划怎么来的仍然是一头雾水。
企业挂牌后怎么运作完全靠别人牵着走,股票怎么转让?董事会、监事会怎么运作也是照着“别人的版本”套,没有自己的主意和系统策划安排。
二、 财务仍不规范,“内外两套账”照旧
长期养成的理财习惯和管理定式,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前期培育与梳理,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董事长对上市公司财务规范要求、执行什么会计标准都还没有搞明白。
一券三师只能履行通道义务,而不可能替企业去打理财务上的具体事务。因而导致一些企业挂牌后仍然未能彻底规范,消灭“内外两套账”,甚至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在事实上也照样运作,这是一个不断在滚着雪球的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规划
业务还是原来的模式、产销业绩到了一个新的“天花板”。挂牌几年后仍然没有成长性,甚至业绩下滑,导致财报数据不理想,企业价值上不去,股票无人问津,成为“僵尸股”最终被动退市。
四、盲目引入PE/VC机构,对赌失败
等钱用的项目“急”,不少企业在没有弄清楚自己真的要什么的前提下,在好友们的撮合下,盲目引入风投,也不懂如何控制风险,更不懂什么叫“对赌协议”。拿钱要紧,没有系统的业绩成长规划和发展方式调整方案,加上团队素质跟不上,拿到钱后也不懂怎么用,导致最终对赌失败,把企业推进了“火坑”。
五、股权纠纷频发,公司治理滞后埋下“祸根”
股改过程由中介机构包办,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制度安排,董监高还是原来那个班底、“治理”还是那些老套路,内控和监督没有新的实质上的突破。
加上,一大批“元老”级员工未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接着要再造的组织又急需引进一批“高人”。
因此不彻底的“股改”和“潜”得很深的代持关系、扯不清理不顺的感情纠结下,利益分割仍然不彻底,导致挂牌后的利益纷争频频发生,成为企业成长的绊脚石。
六、商业模式只是个“故事”,而永远也落不了地
靠主办券商的几个高人来了几天就把故事给编出来了,但对于企业团队来说,仍然是本天书。什么是价值主张?有哪些关键资源?如何布局产品和业务创新,如何实现持续盈利?如何控制系统风险?
这些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高大上的理论而已。要把高手们写的这些所谓套路变成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计划和目标,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新三板挂牌企业未经前期培育辅导,要将企业的商业逻辑进行系统梳理、优化重构都是不可能落得了地的。
七、没有持续创新能力,高新、双软复审不通过,享受税收优 惠政策不可持续
一大批偏传统的企业在新材料应用、产品工业设计、管理升级、营销创新方面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一是研发中心没有实质性的研发投入,只是做个样子,几年下来没有专利,没有自主创新的产品标准,更没有注册商标和品牌培育体系,高新、双软复审通不过,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不可持续;
二是盲目跟风,喜欢搞花架子,炒新概念,动不动电子商务B2C、O2O之类,没有找到自己的行业和产品特点,盲目跟风死得更惨。
八、股东利益冲突暴发,公司治理无以为继
中小企业的股东结构相对集中,一股独大和平均分配模式不在少数,如果没有前期培育,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没有真正解决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转型的问题,潜在的风险更大。
特别是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要稀释一部分股份,而创始股东怕失去控制权往往在流通股份额和转让票分配上争论不休,互不相让,面子上不好讲,暗地里形成利益壁垒。
甚至在公司内部形成新的利益帮派,内耗升级、明争暗斗、增大公司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降低公司管理水平。
九、薪酬机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骨干员工纷纷离职
没有规范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机制安排,没有长远的薪酬和激励制度,要么只有少数几个“心腹大将”得到了激励,而其他大部分骨干员工没有希望,要么除创始股东以外大家都没有。
这种机制导致一大批高管在挂牌后心态得不到平衡,进而选择离职。
十、盲目并购重组、贪大求全,全产业链扩张,反而丧失优势
不少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未作产业发展系统研究与布局,而是在一大帮好朋友的忽悠下,盲目并购一些上游或下游企业,而没有企业文化整合的思想准备。
报表处理好了,但心还没有统一到企业的发展意志上来,导致扯皮、吵架,陷入漫长而无休止的矛盾中,进退无据,苦不堪言。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一个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在自身条件不够完备的情况下,还是需要系统诊断和分析企业的现状与差距,从战略定位上重新做个顶层设计,特别是要有一个适合自己行业和企业特点的系统策划与规划,在商业模式、盈利规划、财务规范、纳税筹划、风险管控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勇往直前,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