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众多经典名著之中,《礼记》《大学》《论语》等篇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又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先贤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中,“道”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恰是华夏智慧之源老子《道德经》中所揭示的最大奥秘。所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道德经》亦常被人们奉为治国、养生、修身、用兵、砭时的根本指南。这部古老东方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中国或是世界皆代表着人类文明智慧的顶峰:在《历史的起源于目标》中,卡尔·雅斯贝斯将老子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定义为世界“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如今世界各国均对自身教育有着不满与反思: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确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明确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分界?教育之于社会结构风气、道德水平的根本意义到底实现了几分?各国的情况总是接近的,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舆论对于教育问题的探讨时常指向以上几个核心的问题。然而问题的提出容易,解决路径却难寻觅。无数会议的结果常常是大家陷入更加纷乱的观点中难寻出路。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世界现状的格局,我们会发现华夏文明的复兴是华夏教育精神复兴的历史契机。《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外文发行量最大的名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其第二任就职宣誓中表示其智慧来源于《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纽约时报》亦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回顾“轴心时代”老子的智慧以重新思考教育问题,让这一时期的潜力在我们的时代苏醒、回归,是解决当今教育根本问题的“上道”。
从教育角度解读《道德经》,首先需要把握其“道”之哲思、无为而治的辩证智慧。老子是“人类辩证思维的鼻祖”,其思想运用于任何领域均体现出辩证智慧的要妙,这是当今多以“一刀切”衡量模式的世界教育所迫切需要的。随后,在对经典本身的具体解读中亦需要先完成几个概念转化:如“道”代表着教育中的根本原则与真理。“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诸多此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如同“教育者”、“民”即为“受教育者”的内在联系。真理与教育之间的对接、具体概念的转化是从教育角度解读《道德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