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之父瑞文斯最早用公式“L=P+Q”来解读行动学习,其中“L”代表学习,“P”指结构化知识,而“Q”则代表有洞察性的问题。之后,美国佐治亚华盛顿大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教授迈克尔·马奎特(Michael.Marquardt)发展了行动学习公式:AL(行动学习) =P(结构化知识) +Q(质疑) +R(反思) +I(执行),这个公式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是真正的行动学习,关键是看其中是否有Q和R,即质疑和反思。若没有,就代表行动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只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培训。
传统培训的思路是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引发新的行动,最大的挑战就是培训转化率低。由于组织和个人强大的惯性和惰性,能将知识转换为行动且持续改变的学员并不多,能持续并带动团队一起改变行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培训转化难”成了世界级难题。
行动学习采用与传统培训相反的思路:以终为始,将组织中要解决的问题定为行动学习课题,以项目的形式组成相对固定的团队,在行动学习促动师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通过一系列行动学习工作坊的互动,付诸实际行动以推动方案的实施,解决问题。
行动学习的本质是质疑和反思,只有当学员带着问题时,促动师才能组织互动式工作坊,引发质疑和反思以及创新性行动。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行动学习课题往往是研究型的,人们不敢去挑战组织中的真正难题。一旦缺少挑战,“质疑和反思”就不会诞生,这样的学习也无法称得上是真正的行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