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前几年有位朋友家的孩子来找我聊聊。他刚上高二,成绩颇不理想。看了他的考卷,我其实也没啥具体建议的。只是跟他说了两点:
1. 对他最重要的是两年后的那次考试,之前的都毫无意义。
2. 他唯一的限制就是时间有限。
那么怎么办呢?
既然语文这东西要从小学起,那你就根本不要去指望补习了。
英语其实语法很简单,那你从现在开始,尽快在半年内把高考需要的词汇背诵完,而不能跟着老师的单元进度来。
数学呢,找个好的补习老师,看看高考会考到什么样的概念,从现在开始一个一个掌握。
反正,一定要从大脑里放弃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跟随和任何单元考的顾虑,要有自己的节奏。后来他高考的成绩倒是果然不错。
这种思路看似简单,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却是一个高效的现实扭曲力场,悄悄剥夺了孩子的长距离时间感。
我见到多少孩子都深陷其中,被每次考试的老师评点和同学比较所牵制。其实就是被压制在当前当地的时间区间中,放弃了大多数主动性和可能性。
上面这个例子,不过是把考虑时间从一个学期扩展到两年而已。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真正适合的时间单位,都应当以十年二十年来做基准。
02
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
本来,对每个家庭来说,培养孩子必然是一个长达二十几年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丰盛的人生。
可现实是,在学校的无数考核中,孩子的时间被每次的小测验、大考分割成一块一块,好像流水线的道道品检。孩子和家长,每天只是忙着一道道地通关,随波逐流,慢慢丧失了时间感。
这样一直到了可怕的初三时期,家长才会突然意识到,时间彷佛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敌人。某个时间点在步步逼近,准备把孩子吞噬到一个看不清的黑洞里去,一切都缺乏可能性和可变性。这就给家长造成了看似无理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恐慌和挣扎。
一个曾经在拉格比公学读书时成绩平平的男孩,长大后取得了成就,这不禁使人感到惊讶。坦普尔大主教的回答是:“人们18岁时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后来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