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生鲜电商的新闻一直甚嚣尘上,尽管有那么多倒下,但是资本市场的热情貌似未曾离开。近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顺丰嘿客和社区001两家,对于其商业模式很多人直呼看不懂。同为O2O出力的淘小菜项目负责人,我在这里厚颜从侧面分析一下,他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经过长时间与同行交流,自己总结了一些观点:1)对O2O模式前景看好,圈地布局;2)整合优势资源,提炼优质客户;3)对最后一公里和平价生鲜的准备。
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O2O这块,这些年虽然烧了这么多钱进去无一成功,但这一块仍然是无可争议的未来模式。从服务升级的角度来看,也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速度、品质、售后都是传统电商不可比拟的,嘿客和社区001之所以敢如此速度地砸钱铺店,在很大程度上是坚信O2O一定会有大未来。对于经营项目和范围,这个可以在一夜之间调整更换,但是落地开店却不能一夜之间完成,并且做O2O也是一定要落地的。所以,在他们来看提前选址圈地,占领未来制高点很有必要。
对于嘿客来说,顺丰在长期的快递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中国网购消费人群里,可能很少有人没有用过或者被用过顺丰的快递服务了,这些都是很精准的客户资料,并且用户基数庞大。从嘿客设计的单页不难发现,让客户价值变现,提炼优质客户也是一件很有想象空间的事情,并且针对20%的优质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来杀入O2O市场,一举两得。
如果是从客户资料价值提炼这块来说,那社区001的做法就显得有些不能理解,如果从现在开始累积,并且仅依靠帮超市送货这一模式的话,就显得比较不切实际了,并且,未来如何跟京东、一号店和天猫超市竞争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在这一点,想必也是很多人没有看懂的地方。或者说仅仅为了资本运作炒概念到时卖个好价钱?
社区001自称已经赢利,这一点本人持保守态度,理由有三:1,在我们的试点中确定,百货消费并不算强需求,想在一个网点实现订单的处理和配送起量的话,对社区规模要求是很高的,很难在单一社区即上量又有每天稳定订单,复制门槛较高。2,以北京来算,配送人员成本尽管可以支持6-8块的送货费,但是随着规模效应,后面的运维和客服成本肯定是不成正比的。3,百货类商品的毛利率是相对较低的,与传统渠道没有实质性竞争优势,并且与商家合作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再者,“两头送”的经营模式肯定是不健康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用户。
最后一公里的想象空间无可质疑,线上带着线下玩的未来互联网世界让人憧憬。对于这个绕不开躲不过的网购难题,让很多做互联网的人大感生命之“重”!也让很多做物流的幸灾乐祸。直到嘿客的出现,无疑给那些还沉浸在传统行业蜜罐里的大佬们当头一棍,互联网来势汹汹,喝喝茶打打牌就能做生意的时代结束,再不思变可能真的要无商可务了。在我接触的这么多传统行业里面,这一点在生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但是嘿客目前做这个短时间里不能盈利的动作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用倒推的方法来看,嘿客可以选择的行业也不多。1)这个项目必然要足够接地气,需求旺盛。2)这个项目必然要频次高,广为普通老百姓接受(客单价低),不然没必要开实体店。3)这个项目很显然不需要很大的场地,也谈不上平效入场费什么的。4)在商业地产这么高涨的时机全国铺店,显然跟房地产、交通、金融没有什么关系。综上所述,对于老百姓来说,衣食住行用,“衣住行”就已经否定掉了。
可以得出嘿客是一家服务型公司,也就是在“食”和“用”两个方面得有所做为,在现在看来,嘿客和社区001分别选择了这两个方面。从嘿客的很多主张不难发现,其对生鲜这个大蛋糕早已垂涎欲滴,而社区001最有可能走的是大数据时代的便民服务公司,做生鲜对他来讲,入场虽晚,但也不排除切走一块蛋糕的可能。
如果说阿里巴巴15年时间里,成就了无数中小企业,那么未来领衔O2O领域的带头大哥,可能要成就无数的个体户和私营业者。这一点正在一步步被印证,事实证明,在O2O的很多环节,靠一个大公司的管理和制度化,在成本上是得不偿失的,也是行不通的。互联网的开放分享精神固然人人叫好,但是项目想要落地,就必须入乡随俗,要剔除互联网思维的高大上,虚心地顺应市场而为,不要想靠一种方法或者模式就来搞颠覆。这也是很多资本方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有时候很多不被关注到的隐性成本,往往才是一个模式不成功的关键所在。老老实实做服务,做O2O生态闭环才是大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