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超,杨松超讲师,杨松超联系方式,杨松超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智慧应用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杨松超:孔子君子人格论浅议(原创已发表)
2016-01-20 1848

【摘要】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107次,可见其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君子”是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的不同语境,进行了分类整理,分别从学习之道、心灵成长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论”做一次较为全面立体的阐释。

关键词:君子人格、学习之道、心灵成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是儒家的初始经典,是元典。二千多年来,一部《论语》对整个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广泛开办,这部儒家元典的巨大价值将越来越被世人认识。孔子一生宣扬礼、践行学,强调通过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最终成为真正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修成君子人格,“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君子”,本文拟从以下方面来做具体阐释。

一、学习之道

《论语》在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第一)。学习新的知识,然后经常去练习,去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认为此处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了对各种良好品德的学习和践行。这种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一件被迫的、无奈的、痛苦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第四)则强调的是向知识比自己丰富或人格修养比自己好的人看齐,向他们学习,同时要反省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学习,在实践。

 我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的,知识和品行只是必备的因素,我们能干什么,我们有什么技能,何以立身?为什么每年我们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器”(为政篇第二),作为一名努力修成君子人格的人来讲,一定要让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不能像器皿一样,只具有单一的某项功能。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子罕篇第九),他在少年时代的困窘,未能使其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学会了很多的技能,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这些技能被认为是“鄙事”,但当今社会,这种职业偏见已经不存在了,社会需要的是某一方面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安身,如果这种能力非常卓越,就能过得很富足,很体面。这句话同时也在告诫我们学习的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可偏颇,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是生存能力强的人,才是真正学习得好的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学习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论语》在为政篇第二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过少年时代立志于钻研学问、立志于修习提高自己的品行,到了三十岁时要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对人生对世界要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到了四十岁时,经过数十年的人生历练,对很多东西要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要具有抵御很多东西诱惑的能力;学习修炼到了五十岁,对自己一生的命要认识清楚,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而到了六十岁时,则要修炼到对人对事全面通达的去看,去理解,不走偏激之道,看任何事情都有有一种宽容和善于理解的心态;经过了前面四五十年的修炼,一个人到了七十岁,则要修炼到这样一种境界,即言行都能无意识的符合礼的约束,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学习和修炼。孔子的这种人生规划,时至今日,我们认为仍然是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的,人之初生,我们仅仅是具有了人的身体,还是一个自然的人,真正要成为社会上一个理想的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人,则需要毕生的修炼。

在孔子看来,也许很多人不具备上述从十有五到七十的漫长学习和修炼的过程,但对于人生之道一定要了解,人为何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不想清楚这个问题,不去向着君子人格的目标去修炼,就是枉活一世,所以,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第四)哪怕就是在今天早上,我才理解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今晚就死去,也不足惜。这与佛教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这也是孔子主张的学习之道的目的或最高境界,就是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人格上实现内里的完善。

二、心灵成长之道

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心灵的成长,最终修成君子人格。但心灵成长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心灵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第二),一件事你先想好想清楚了,把它做出来了,再去说,而不是什么都没做,就到处去说,说过了就以为是做过了。这样的说了就以为是做了的人,现在到处都有,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时间久了,必然是虚浮之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言语方面要出言谨慎,该说则说,懂了还要说出最有把握的话,但在行动方面要敏捷、利索,试想一个说话很谨慎,从不乱讲话,但干起工作来又非常麻利干练的人,到哪儿能不受人欢迎呢?

当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才能达到君子的标准,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篇第十二)。孔子告诉司马牛,君子要做到没有可忧虑的事情,也没有值得去畏惧的事情。当司马牛希望孔子讲得更具体时,孔子回答说,反省自己的言行,没有什么愧疚之事,又怎能有忧虑和惧怕的事情呢?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在讲君子有三乐时,说“仰不愧於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有了如此磊落的心胸,自然就能做到孔子所讲的:“君子坦荡荡”(述而篇第七)了,能有如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顶天立地!

孔子讲的不忧不惧,绝非某些似懂非懂的人所讲的无所畏惧,正如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一样,修成君子人格,是一定要有所畏惧的,那应该畏惧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孔子主张君子要敬畏天命、敬畏地位尊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也就是说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也绝不是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无所顾忌的,心中有敬畏,做事有分寸,这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性。 

三、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如何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也交往过很多朋友,但临到终了,都不知道为人处世之道。一个不懂为人处世之道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人缘也不会很好,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很高的质量。《论语》中讲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亦即我们怎样在社会上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

      孔子主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篇第四)。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要正当地去做就好。”一切按照礼和规矩去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是很讲原则的,不像后世一些人对《中庸》的误解,认为儒家主张做滥好人。在和人相处时,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他认为一个有君子人格的人,应该广泛去团结大家,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是社会多样性的表现,不应该要求同,而应该奉行和。孔子的这一主张时至今日仍旧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符合民主的价值追求,更可用来解决国际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和别人友善相处,充分地尊重别人的面子呢,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首先,孔子不主张去和别人无谓争斗,不去做言语的无谓争辩,更不去争名逐利。即使是实在不得已,要和别人比出高下,那也应该去比射箭,射箭前,作揖请对方先射,礼让对方,射完箭后,不在意输赢,而是一起饮酒,我们可以想象,孔子的箭术很高,能在射箭方面超过他的人同样极少,作为胜利方,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对方即使输了,也不会觉得很伤自尊,因为获得了孔子的极大的礼遇,这种做法是非常仁爱和文明的做法,使一场比赛或争斗既分出了高下,又让对方不伤自尊,心理上很舒服,往往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冲突,有误解,大多数人往往是首先怪别人,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还名曰讲理,其实他讲的全都是自己的“理”,任何事情都是机缘巧合,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所以孔子主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第十五),一个有君子之风的人,遇到冲突了,发生矛盾了,一定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如果我们的社会,所有的人都能这样,会减少多少纷争和恶性事件呀!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打交道、和社会打交道,孔子在2500年前就告诫我们:“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篇第二十)他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在《论语》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孔子再次提出了对君子的三项要求: “知命”、“知礼”、“知言”,一以贯之地强调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成“君子“这种理想人格,这既是个人成长所必须的,也是成为治国安邦之才所必须的。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阐释,我们了解到,他是要我们首先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向先贤学习,向师长学习,向所有比我们做得好的人学习;学习后,还要不断实践和温习,将其内化为我们的品性,实现内圣的目标。实现内圣后,由内而外的人性光辉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从家庭中的孝悌推广到社会上的仁爱,成就自己的圆满人生。这些思想和主张,即使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仍旧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精华。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沙站 cs.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