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饭店的“月饼经济”
葛贵堂
光阴荏苒,转瞬中秋,又是一年月圆时。经过SARS的心惊胆战,生死离别之后,人们更加看重了这全家团圆的节日。电话问候此起彼伏,手机短信接踵而来,亲情和友情在空中交织成一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而作为中秋节主角的月饼也显得更加与往年不同。
曾经的“黑心”月饼不再有人提起,“3。15”的名号却成为了商家的旗帜。除了著名的月饼厂家之外,最令人放心,也最显档次的当然非各饭店自制的月饼莫属。
虽然中秋远在下半年,可各饭店餐饮部却在年初的3、4月份就开始厉兵秣马。为保证出奇出新,要在月饼的搭配上下一番工夫。因为“吃”的功能已然褪去,“礼”的成分却越来越重。为保证口味纯正,北方的饭店一定要到南方去订购月饼馅。因为咽惯了大鱼大肉的嗓子眼难以适应“红丝绿丝”的粗糙。为保证悦眼夺目,月饼盒更是千挑万选。因为虽然金玉其内,外表也更要辉煌。这才拿得出手,卖得出去。当然,有耕耘就有收获。这一季下来,起码有七、八十万的收入落入饭店囊中。做得好的还不止这个数。
月饼的成本一般在35%。比起一盘一盘的端菜去卖有着更显著的速度优势和利润空间。因此,不少饭店将推销月饼作为了全员促销的重头戏。任务分配下去,大有“撒遍京城”的架势。在各饭店的全力攻势下,饭店的月饼成为了月饼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月饼的收入也成为了饭店重要的收入来源。因而,形成了饭店的“月饼经济”现象。
不过,对于这样的成绩,很多饭店却并不以为然。因为对于一年一、二千万的餐饮收入而言,区区几十万不能算是个大数。既然如此,大半年的忙活又所为何来呢?答案很明显:也为了扩大宣传。
中秋节就象是休止符,让忙碌中的人们暂时停顿下来,重温一下亲情和友情。中秋节就象是黏结剂,把因为忙于生计而疏远了的亲情和友情重新粘牢。中秋节又象是和事佬,给平日想联系又没有理由联系的人们一个愉快的借口。
经营饭店当然要在商言商,和气才能生财。利用中秋这能够让温情沸腾,让疏远拉近,让冷漠融化的季节,开展一次全方位的公关真乃天赐良机。由此会给饭店带来的经营上的回报,是难以用几十万的收入所比的。因而,这种由无形到有形的“倍增效应”成为了“月饼经济”的又一大特征。
说起经济,必然谈到成本。月饼成本对于饭店而言已经明了。但是,月饼会产生的社会成本并不为制造和销售者所重视。这里的社会成本虽然并不由政府所支付,却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买来的月饼并不是为自己吃,而是为送礼。往往一盒月饼由张三送给李四,李四再送给王五,如此传递下去。冥冥中月饼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祝福在人群中迅速流动。究竟会落入谁口,也未可知。会不会放进冰箱不再理会,恐怕大有可能。说这些是一种浪费,并不是耸人听闻。
由此说来,月饼(盒里的)创新实属必要。
先是月饼的创新。一直以来,月饼不要太大,不要太甜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口味上还是没有脱离习惯的巢臼。不是要把月饼做成粽子,而是应该出新出奇。曾经吃惯“红丝绿丝”的人们不是也习惯了双黄莲蓉?新的口味的出现肯定会重新唤起人们对月饼的钟情。
其次是盒里的创新。加茶带酒已经渐成时尚。而新一轮的惊喜还有待出炉。既然是礼品就要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这是非常宽泛的特征。所以,符合这些特征的远不止茶和酒。需要的是匠心独运和另辟蹊径。
毋庸讳言,当把月饼做得更加纯粹之日,也就是“月饼经济”为各饭店创造更多效益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