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服务窗口常常能见到客户满意评分器,有次去电信营业厅办完业务,服务员要我评分,说是完成公司规定的客户评价次数。服务人员的态度和办事能力无可挑剔,但我对他们的整体服务并不满意,流程设计不合理,本来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的问题,却要求到柜台办理,等候时间长,大厅座位少,站了很久感觉不舒服。这些应该是支持部门和管理层的问题,与一线客服无关,如果我摁了不满意键,客服就成了替罪羊,管理者们会认为是服务员做得不够好,就会给一线人员施加压力,增加对他们的监控和惩罚力度。这样一来,真正的问题被搁置,公司丧失了进步和改善的机会,一线人员在顾客和管理层双重压迫下,对公司失去希望,对客户失去热情,变成“不满意” 员工,随后带来“不满意”服务,导致管理层施加更大压力,公司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公司比较普遍,主要是由管理层对客户满意管理认识不够造成的。
刚接触客户满意管理时,我认为这是一个小儿科,找客服部的人弄几张问卷,做一下市场调查,开几场客户座谈会,收集一下意见,做得好的继续发扬,做得不好的加以改进就行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客户满意”和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客户满意管理”是很多著名公司的成功秘诀,也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钥匙。中国汉字包含很多智慧,比如企业的“企”,意思就是人在,企业在,人没有了,企业就停止。企业是人的聚合体,驱动人聚合的因素是满意,很难想象,一个让顾客和员工怨恨的企业能够基业长青。正因为如此,客户满意管理被定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的基本战略,决定着公司的存在或毁灭,发展或倒退。
客户满意管理思想发端于欧美,上世纪80年代,欧美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买方市场,如果不能使顾客满意,即使是"好商品"也会卖不出去。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最早对这种经营环境变化作出系统反应,他们于1985年提出并实践了"服务与管理"的观点,他们的信念是,企业利润增加首先取决于服务的质量,这意味着企业自觉地把由生产率的竞争转换为服务质量的竞争。
我国客户满意管理思想从90年代开始萌芽,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场、邮局、银行、车站等服务窗口对顾客的恶劣态度成为全国消费者集体声讨的对象。90年代以后,大街小巷贴满了“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等等字样的标语,其中一则不知被谁从国外引进的洋标语,“第一、顾客是对的,第二、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三,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也被作为客服典范,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这些标语让消费者们感到扬眉吐气,仿佛真的成了上帝一样,后来发现那不过是企业在跟风喊口号而已,怠慢顾客的现象依然存在。现在,这样的标语已不多见了,却出现了评分器,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说明企业意识到客户满意需要“管理”了。实际上,市场经济的洗礼已经让中国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有了很大转变,客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消费者和客服人员的地位发生着奇妙的变化,过去客服人员是上帝,消费者需要看他们的脸色,现在消费者成了上帝,客服人员却饱受压力,变成了奴隶,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服务行业离职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当一种现象极端不好,改变它的时候常常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当今客户满意管理存在的误区。
“客户满意”是由于宏观环境的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战略思想,新的管理思想诞生,首先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态度,在技巧方面有了一些改进,过一段时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最后是管理体系的变革。客户满意管理是一种由内而外、全员全程的自觉行为,客户满意管理思想的精髓不是管理客户,而是管理企业自己。由于认识的滞后,很多企业仍然把作为基本战略的客户满意当作是一种服务思想,把客户满意看做是客服部门的事情,把本该全公司承担的责任推给了一线人员,公司内部管理成了一个黑箱,没人知道什么环节,什么人导致了客户不满,也没人知道公司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客户。其结果就是形式主义泛滥,浪费了公司的人力财力,甚至还会激化公司内部矛盾,使公司面临危机。
管理的每一次进步都和环境息息相关,今天的竞争和九十年代相比,更加激烈和残酷,企业面临国际化、市场自由化的竞争,没有客户的满意,绝不可能达到企业的永续经营,企业必须彻底实践客户满意以争取客户的信赖与支持。得客户者得天下,饶心吾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者必须对本世纪最基本的战略—客户满意管理有全新、全面的认识,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才能超越竞争对手,实现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