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以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一枝独秀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却黯然失色呢?细究个中原因,易观咨询认为客观环境上的差异,如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设施和用人环境等是造成目前中国企业家表现不佳的主要约束条件,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未来的新发展,国内企业家群体应该更有使命感,通过自己的战略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来引导企业走向辉煌。
从客观的差异性来看,首先是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印度近百年的殖民地的历史虽然并不令人愉快,但是英文的传统和大批受过良好西方式教育的企业家群体使得印度在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无缝的连接。印度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Jaswant Singh)甚至将印度企业家人人都会说流利的英语称为促进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这种优势也使得印度在融入全球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切入知识经济的核心如软件制造业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并迅速赚取新经济所带来的优厚回报。在此方面中国企业家的差异是巨大的,只能随时间的推移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而逐步缩小。
其次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包括法律制度,产业发展政策和融资体制等方面。印度政府除了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它在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私营部门的服务者的角色。而在国内政府更多的是从鼓励国有企业脱困和发展的角度来制定政策,私营经济的市场准入甚至落后于外资经济,这种情况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融资体制上而言,印度金融体系的效率更高,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而且企业融资也已实现多元化,印度公司对来自于赢利的资金的依赖要比中国公司低得多:它们的运营资金中仅有27%来自于赢利,而中国公司运营资金的57%必须依赖于赢利。
再次是用人环境上的差异。印度除了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储备库外,在企业内部还拥有非常完善的领导人才培训体制,如企业自办的研究院,商学院,轮岗制和导师制等都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对于优秀的有潜力的领导人才的培养更是列入了企业发展战略中。与之相比,国内不但企业家人才储备不足,而且许多企业在用人上受到的行政掣肘较为明显,功利和短视倾向也十分突出,这阻碍了大批成功企业家的涌现。
由此分析,发展环境的先天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家的选择受限,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联想依靠“贸工技”策略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导者,华为凭借革命集体主义实现走出国门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国内企业家在客观条件有局限的情况下的一种变通选择。但是随着发展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企业的成功将更多的取决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易观咨询认为以下两点对于企业家的长期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企业家的战略洞察力,二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首先,企业家要有战略洞察力。今日的中国更像是19世纪末的美国,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也是企业家发挥雄心和实现梦想的绝佳时代。任何有理想的企业家不应该仅满足于亦步亦趋和摸着石头过河,也不应该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应该拥有远见和梦想,站在全球化竞争的角度,在纷繁复杂中找到线索,在混沌不清中抓住先机。印度企业家在新经济中独特的战略定位,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和其战略远见密不可分的,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帮助其维持目前的竞争优势地位。
其次,企业家应该增强创新意识。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流动如此之快,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大大降低,这些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技术新工艺很快就被模仿,创造竞争优势越来越难,维持时间越来越短,其结果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国内企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一直处于摸索和学习中,原创性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经营模式,突破性的技术工艺发明都很少或者没有,我们虽感遗憾,但是可以理解。这种局面在未来却必须改变,因为我们现在所凭借的要素上的成本优势随着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创新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我们的企业家应该创新性地利用资源、人才和制度安排,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氛围,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激励,不断的创造差异化,在全球竞争中形成中国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才能创造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未来的辉煌。
更多知识,请点击李教授官方网站:https://www.lijiangt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