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住自己的表情、你读得出来吗
教家长读微表情,教孩子微表情的的技巧
有人善于掩饰自己:不是吗,许多时候的寒喧,许多时候的微笑都是笑不由衷、假心假笑的,我们如何去观察一个人的真实的内心? 我们知道表情源于心情,即便是表情高手---一个表演大师、一个表演艺术家也是要根据所饰人物的内心去表现。所以外在的表现一定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在依据之前、先要知晓几个相关概念:
我们所捕捉的微表情与微反应是指:每个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瞬间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这就是微反应。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是刻意“装”不出来的,因此是了解一个人。
何为微反应?有人这样解释: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如果要为“微反应”这个心理学领域的新词找个外国前辈词汇来对应的话,那它的英文原文应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译为“微表情”)。
随着美国电视剧《别对我说谎》的迅速普及,“Micro-expressions”一词已被很多国人所熟知。这个词并不是电视剧生造出来的,在美的,在美国保罗·埃克曼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绪的解析》《说谎》等书中就已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上下文,埃克曼教授确实用它来指面部微表情(时间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
据查词典可知,“expression”一词的中文意思不仅仅指表情,而是涵盖了表达、表现、词句等多种意义。而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也不应当仅仅限于面部表情,应当通过观察并分析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断。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Micro-expressions”一词,其内涵就不仅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此处的“expression”一词更适合于翻译为“表现”。
有个问题: 表现就不能是故意的吗?凭什么用来判断心理状态,甚至还能用来测谎?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如瞳孔)。但是,因为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各种表现)却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
靠。当然,这些反应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动作幅度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着重研究微小瞬间反应的原因。
因此,要想让被测试人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有效的刺激。鉴于针对“有效刺激”的研究与针对“表现”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们最终决定用“反应”一词来涵盖“刺激—表现”这个完整的过程,并把全部的内容提炼成一个词,中文叫做“微反应”,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严格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可以别扭地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但同时,“微反应”在通常汉语语境下,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身体的动作反应,即前面列举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微动作”。所以,“微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作为一个狭义的“小词”,以便更贴近普通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