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咨询、讲课,很多企业家都会问一个问题:如何留住人才?
这恐怕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大到500强,小到刚刚创业的公司,都无法避免人才流失的窘境。
而老板们得到的答复,也五花八门,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企业文化专家会说,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人力资源专家会说,设计良好的晋升通道;激励大师会说,做好激励;薪酬绩效专家会说,设置薪酬晋升体系……
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有作用。但做企业,不能从专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要从企业家的角度、从员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种种的答案汇总,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给够钱。
听起来很俗是吗?
没错,但人就是那么俗。现在房价那么贵,油价那么贵,娶个媳妇那么贵,养个孩子那么贵,哪一点不要钱?
很多企业家天天把梦想、使命挂在嘴上,但员工一谈钱的问题他就着急——你们就不能想点伟大的事情?把眼光看长远一点?
拜托——大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连自己的老婆孩子、老爸老妈都顾不过来,你凭什么让我胸怀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次序的。在您这儿干活儿累死累活也就认了,但如果让我的妻儿老小都跟着受罪那就是您做老大的不合格了!
企业家真的那么有使命感,就要先把身边这些兄弟姐妹度了,然后才是普度众生——每家企业都度了自己的员工,这个世界上不也就没那么多人需要度了么?马云伟大,是因为马云只有百分之一的股份,其它的都分了。很多企业天天给员工打鸡血,喊口号,跳舞,就是不动真格的。短期这种方法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注定无法长久。那些美丽的愿景泡泡,不过是欺骗员工的精神鸦片而已。
天天只给精神刺激,通过培训来洗脑,却不让员工赚到钱,这类公司,我把它叫做传销型的企业。
第二,给认可。
钱解决人的物质需求。打仗的时候,大军未到,粮草先行。做公司也一样。员工不用天天想着下顿饭怎么解决,下个月住哪儿的时候,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冲锋陷阵。
但物质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灵魂的需求。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需要被认可。金钱是硬件,认可是软件。对于努力工作、业绩出色的员工,领导是否能给与及时的认可至关重要。
很多领导者认为,我们和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我给钱,你干活,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哪有那么多事?再说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天天搞那么多肉麻的干嘛?
如果这么想,说明你离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还差的太远。管理是要越简单越好,但也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一名员工的努力、成绩,从公司的角度看不可能处处体现为金钱的回报。这时候,认可和激励,必须随时跟上。你想要什么,就要即时的鼓励什么;不想要什么,就要即时的反对什么。千万不可模棱两可,搞秋后算账那一套。
如果员工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奖励,做了坏事却得不到处罚,那么,公司里做好事的就会越来越少,做坏事的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不堪忍受的员工必定会离你而去。
第三,给发展机会。
金钱解决物质上的需求,认可解决精神上的需求,两者都是现时的需求。发展要解决的是员工成长的需求,是未来的需求。
让员工获得发展和成长,第一个要给予培训。
对公司的重要员工,通过培训让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人之所以快乐,是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在这个激励竞争的时代,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都知道,不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不成长就意味着被淘汰。因此,都希望学习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因此,公司要给优秀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且,让员工认识到培训是公司对于业绩优秀者给予的奖赏,而不是强令推行、人人参与的摊派。很多员工最郁闷的事情,就是所服务的公司像一个压榨机,自己以前学的东西慢慢被压榨干净,却没有新的东西补进来。只出不进,早晚要亏空。
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课程体系叫做365自动运转系统,含义之一,就是说企业人每天都要有进步,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个概念。有很多企业把这句话都挂在嘴边,但却舍不得投资于员工的成长。老板自己宁愿买个奔驰宝马,也不愿花万八块钱送员工出去学习。
这个观念不改,企业不会有大的出息。历史和现实都在那儿摆着——蒋介石有黄埔军校,毛泽东有抗日大学,杰克·韦尔奇、任正非、马云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你有什么?
员工获得发展的第二个途径是承担更多的责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要拿到实践中去验证。根据彼得原理,在管理上,任何一个人,终有一天会到达一个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但也正是在这种重担子的压力之下,人的能力获得了提升。就像一颗种子,经过重重地压力破土而出。就像一条虫子,经过重重包围破茧而出羽化成蝶。
这三点做到了,再加上用心构建的文化氛围,虽然不能保障人才百分百的不流失,但你应该会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作为老板,你不会再感到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