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后一天,由创智源承办的活动沙龙第一次将举行时间定在了周末,这次活动是本月公司举办的第4次活动,考虑到很多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经部分老学员倡导自发组织了本次学习沙龙,再次诚挚的表示谢意,同时也鼓励我们做的更好。
整个活动大家采取自由分享研讨的形式,会场氛围热烈,讨论主题有下:
如何让基层员工接受培训后去执行?
当第一小组抛出这个困绕他们的问题后,所有的学员积极献策。给出以下答案给予参考:
要让基层员工培训后就执行,必须看到执行后的好处,明白不执行的后果。
制定激励方案时要注意物质激励久了会不起作用,精神激励也很重要,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上公司光荣榜。没有好处的制度,只会让公司的员工烦。要建立同理心,让员工了解公司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对员工自身有什么好处。在一个公司我工作两年三年五年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后果。一定要让员工看到希望。
记得一条准则:员工只会做检查的事情,不会做你要求的事情。思想上不统一,做什么就没有执行力。行为一致,结果才一致,所以也要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来做引导。
培训需求怎么收集?
针对第2组提出的技术性问题,在座的一位做培训的经理给出了答案:
课程体系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大众化和个性化。如应知、应会的知识可以根据岗位胜任力来确定固定的需求,但是岗位胜任力模型很难搭建,及时搭建起来了也很难应用推广,所以前期可以借鉴同行经验,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作调整,否则一味参照别人的适应不了自己的企业,最终人才还为别人培养。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中高层主管们的个性化需求,尽力满足,前提是你对领导的意思很明确,否则会很被动。所以培训需求建议动态和静态需求相结合,静态的确定好后我只用关注动态需求就很好办,即省时又高效。
在解答其他组的困惑后,最后一组的成员也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陶老师通过举手调查发现,现场做过这个的和没有做过这个培训计划的各站一半,陶老师饶有兴趣的进一步追问做过的这些企业,培养的怎么样?发现大多数企业培训都不理想,甚至后来都不举办这个管理生的培训了?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陶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每个企业都想从员工忠诚度打造,职业生涯发展入手,但是最后发现培训后照样留不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开始的定位就有问题,应该叫后备人员,而不是培训管理干部,否则你培训热过头后,他们冷静下来会和以往的老同事交流,同事私下的话语多半会打击这部分人的自信心,甚至未来的梦想,一旦破灭,很快就会流失。
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定性,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不清晰,需要企业来帮做职业梳理,并不是培训一下职业规划就完了,要把轮岗与见习的机制有效结合,人数不多可建议实行一带一的师徒制,除工作之外,还可以在人际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开始第一年或半年可先不定岗位,设定3年的培训期,不要只约定一年。技术性的人员可半年轮岗位一次,其他业务支持类岗位可三个月一轮。让他每年都有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这样经过3年的打磨,对企业已经产生了依赖和忠诚,最后会很稳定的为企业做出贡献。
最后陶老师建议,有完善晋升机制的大公司可以操作,小公司千万不要贸然尝试,否则会成本很大,因为储备了不用一定会流失掉,除非公司有这个决心来扭转。要做也要有企业总部来操作,如果由分公司来做,由于培养机制有限,一年如果还看不到希望就会很快闪人,结果就是优秀走掉了,留下来的却是你不想要的,最后就是个烫手山芋,成了仍不出去的炸弹,搞的自己一头包。
课中陶老师还就学员关心的以下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l 培训课程主题不知道怎么确认,尤其是上课时间不好统一?
l 技术人员怎么培训,如何留住核心人才?
l 培训考核重点是哪些?结果如何应用,怎么样监督执行?
l 外部讲师的名气一定就很有保障吗?如果避免甑选失误?
l 怎么让老板看到培训效果?获得领导支持?
l 外出培训到底是派进期表现好的员工还是骨干精英?
……
就大家关注的外聘讲师效果难以把控的问题,陶老师建议培训的落地不要冀望与培训公司和讲师的课程内容,最终的落地还需要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情况,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的人来跟进落实,否则培训完刮完一场风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写写心得只是徒留表面,要制定相应督导机制才能发挥效果。
最后陶老师特意提醒在座做培训的人员,不要尝试个人承担所有公司培训课程,要发动讲师的力量帮自己完成工作,包括通用类、新员工、制度类的课程,否则自己会进步很慢并且也会很累。
本次的活动沙龙不知不觉快速度过,全体学员期待陶老师下一次更精彩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