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这个,北京市电能表计量检定中心现场检验工区主任杨宝琳就有点不服气:“谁说创新一定得是高、精、尖?小发明、小创造照样有大作用。”
杨宝琳有他的底气:这些年来,他研发的QC课题都是些“小打小闹”,比如快速大电流接线转接端子的研制:将大电流线的接线过程分解为两步,第一步是连接一个小巧的转接装置,第二步是将有专用转接头的试验线连接到装接装置上,这一改,就能让现场高空作业人员在安装大电流线时快速、省力。还有,他将原先只有一个线环的现场放线车,改造成具备两侧收放线功能的新型放线车,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线缆松散、打结的现象。
10多年来,他手里的QC成果,从中心内部到北京市的奖项,每年都有一二个获奖。今年更是获得全国QC小组一等奖。他所在的QC小组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闻名天下,熔炼了11年的光阴。
谈起师傅的创新,青工陆翔宇和郭颖忍不住会意一笑。这两位年轻的装表接电专责工叹服:“师傅想的那些点子,比如给仪器加喇叭、装箱子,我们压根都想不到,但做出来确实对提高效率大有帮助。”
谈到为何钟情于“小发明”,杨宝琳有他的理由:质量工作马虎不得,事关计量准确的质量工作更要做到分毫不差。改进一小步,进步却是一大步。2008年,他研制的检定快速工装架,看起来就是一个小架子,由于降低了检定人员工作时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每批次互感器的检定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在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的计量专家马振强印象里,杨宝琳一来中心就爱思考,“凡事都爱琢磨,有没有改进空间,是响当当的‘小诸葛’。”如今,杨宝琳已然从群众质量活动的积极分子,变成了群众质量活动的中坚力量。
“QC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降本增效。”谈话中,杨宝琳始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从做QC开始,他就致力于将这句话落到实处。QC活动有时候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没有经费的事,一开始经常做。”杨宝琳的经验是,与对方说明QC内容的技术亮点,沟通市场前景,并靠个人信誉先“赊”账。凭着这股执着劲,还真帮他解决了不少资金问题。
“做就做别人习以为常,却又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近50岁的杨宝琳谈起他的QC感悟,语中依然带着孩子般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