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敢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我们都知道“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吧: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反映到一个企业中,领导人是否敢于面对自己企业中的问题?我们是否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我们是否从善如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我们的企业是否有员工进言的渠道?员工建议是否已制度化?我们能够听从不同甚至刺耳的意见吗?企业的领导人胸怀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广度。
日本的企业在开会时就某一事表决,如果一致通过,他们反而认为不正常。就休会回去思考,有了不同意见再讨论,最后的决策就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如果部下都唯领导马首是瞻,不敢表达异议,这样的企业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拿来干粮。
国君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要储存这些东西?”
车夫答道:“是为了让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饥解渴用的。”
国君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
车夫说:“是的。”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你喜欢别人说奉承话,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你,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
国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话题:“你流落在外,那是因为你太有德了。”
国君听后又问:“我既是有德之人,却要逃离国家,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的人,只有你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国君听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难,十分高兴,就趴在车前横木上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国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国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国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了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其失败为必然。
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事物的前进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我们切勿“讳疾忌医”,导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而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