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朱华讲师,朱华联系方式,朱华培训师-【讲师网】
行业:银行、医药专业:销售、管理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朱华:《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探析 
2016-01-20 71709

《弟子规》是在继承优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优秀读物。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在德育过程中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以生活为依托,以爱心为主线,以躬行实践为标的,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是极其有益的。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思想的精华,高度概括了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古代对人性规律的把握和对价值观探索的体现。儒家德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弟子规》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中国儒家文化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儒家德育思想具体化使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将它生活化使其具有生动情境性。

《弟子规》传承儒家德育思想,教我们处事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已所不欲,忽施于人”1、“行有不得,反求诸已”。2、《弟子规》中所倡导的秩序、诚信与仁爱,恰恰是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缺失最为严重的,殊不知:没有自身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就等于对外来文化没有任何“防御能力”了。3、《弟子规》教育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一、《弟子规》的内容结构解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概括了历代对童蒙的要求,《弟子规》是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教材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易于背诵、理解、实行。后来,《弟子规》成为和《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齐名的儒家蒙学课本,广泛地流传开来。

《弟子规》总体来说,其内容结构呈由近及远、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组合,而且儒家十分注重“孝”在道德中的基础地位。《弟子规》对孝悌中的亲亲与尊长的论述比较多,要求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冬则温,夏则凊;昏则定,晨则省”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虽然其中也提出“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的要求,但最后还是提出当谏而弗听之时,要做到“号泣随,挞无怨”,这较之《孝经》中《谏诤篇》的要求,似嫌逊色。

对“谨而信”的规定,比较实际,而且明确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和“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具体要求,对于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某些弊端都有很好的省察作用。而且其中列举了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要求,对纠正当前青少年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问题,都大有好处。比如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无问”。

在“泛爱众,而亲仁”一章中,首先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天覆地载的最高理念,来阐释“博爱之谓仁”的思想,将“泛爱众”提升到了《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所说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此三者,以劳天下,此谓之三无私”的高度,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并且具体论述了“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以及隐恶、扬善、报恩、忘怨、与多、取少等等待人处事的原则。还提出了要认清“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的不同情况,使在“泛爱众,而亲仁”的进行中作选择。

最后,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中,对于力行与学文的阐述,也是比较全面的,如“不力行,但学问,长浮华,何成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原话做了更为全面的阐释。

其中还讲了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等,都是有益的读书方法。最后还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作结,指出只要自强自励,最终必定是学有所成,功有所得。

二、 《弟子规》关于德育的主要观点

《弟子规》继承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儿童在幼儿时期,尚未在经验与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尚不具备,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当然家长要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其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其德育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

在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l、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二)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地处好与他人的关系。入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三)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弟子规》的情感教育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因为情感是认识和行为之间的纽带,强化认识,培养情意品质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向度,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其中“入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悌”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不正是我们今天基础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内容吗?

三、《弟子规》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分析《弟子规》,可以清楚看出儿童道德教育阶段其德育过程是一种规范教育的过程。在受教育者年幼时期进行行为品质的规范性教育,这对于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拓展其个体潜能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这种规范性教育与其创造性的发展是不相矛盾的。真正的创造是要有规范做前提的,脱离了其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偏离。《弟子规》在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和规范性教育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阶段性与顺序性相统一

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发展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当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要不断地缩小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由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因此教育也要具有相应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一或某些品质或能力,从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其阶段性和顺序性,体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先后顺序。

(二)言传与身教统一

言传注重知识的传授,身教注重行为的习得,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行为的养成,因此身教更为重要。尤其在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模仿习得的,这是和其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的。作为教育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时都要做好受教育者的榜样,要言行一致,教育效果才会显著。若言行不一,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认知紊乱,导致不良认知形成不良行为。另外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青少年的记忆仍以动作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身教更容易被其感知与记忆。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言传与身教就要不断地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躬行实践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方面,就是在道德实践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精神, 让学生能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弟子规》中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德育方法十分强调躬行实践,强调青少年从身边的事做起,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的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是吻合的。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在其所从事的活动中执着追求,坚忍不拔。《弟子规》的德育思想重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对当前重灌输、轻实践的学校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沙站 cs.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