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修行之人,为什么要去写故事?每次听到类似的问题,我都笑着说:我们都是修行的人,都在这红尘炼心,我写故事也爱听故事,若是你有有意思的故事也不要吝啬分享。
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不去布道,而要通过某种迂回的方式来讲述一件事,其实恰恰是出于我的一种本心。一个人的修行,不是到了远地就能抵达的,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迂回的过程。一个人的修行,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很漫长的方式,才能有一点点进益。
写故事这件事和修行一样。一个人想要接引其他人入门的时候,如果秉持慈悲心 ,会按照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让别人呈现。另一方面,会在恰好的时机,提醒每一个人,修道的核心在于过程,当一个人告诉别人,他得道了,其实这是一种幻象。因为得道不是一瞬间的事情。瞬间得到的东西是开悟,这只是一个节点,随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就像写故事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故事之中精彩的过程,如果别人直接把结果告诉你,没有路上的那些情绪的铺垫,你还是没有那种满足感。路上我们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最后的结果更重要,虽然结果是最终的指引,但是只是一个终点,它很快就过去了,或者说,它会成为下一段旅程的起点。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看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
写作的过程,就是展示修道的过程。也是最终得到这些东西的过程。它是示现,不打算直接讲道理,这本身就是最深刻的道理。让其他有这种思考的人,看到我在完成一件事的艰难和不易,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这是修行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力行”。
这个过程,能修炼自己的内心,同时还不像直接讲述大道理那样让人反感。因为,一个人直接给另外一个人讲述大道理,不管道理对不对,都是一种训示的姿态。而讲故事给另一个人听,是把他当成朋友,去开悟他,引发他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同时,大多数平常人的修炼,都很短暂,看了一本好书,一个好电影,在过程之中反思自己。但是看完了,放下了,回到自己的生活里,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写的过程,是创造,比阅读和观赏要快得多。真正的修行要坚持很长的时间,就像一时的情绪不是情绪模式,比如一个人突然发脾气,过一会儿又开怀大笑,一时的情绪改变了,情绪模式没有改变。“喜怒无常”就是情绪模式。一次的喜与怒都不难改变,但喜怒无常难以改变。“满嘴跑火车”就是行为模式,一个人可以这次不跑火车,是一时的行为改变了,但回头又跑火车了,是行为模式没有改变。就像看书看电影人的在看的过程之中觉得很快乐,但事实上真正做这件事的人很痛苦。只是做的时候,能从这种痛苦之中找到一点快乐。这样对人带来的改变,才是深刻真实的。就像用行动布道,才能更打动人一样。
讲故事,是对自己认知的回顾,并把这些领悟,用更加能被人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这就是破除贡高我慢、认知比普通人更强的执念,持续的时间越久,对修行的领悟也就越深。因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孤独的,常常需要我苦中作乐。
这件事,和世界上其他改变自己的事情一样,都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立即见效。但是这件事,充分表达了我自己,又给别人带来了快乐。
这种行为,就是最基础的修行。它符合尘世的基本规律,又能充分表达自我,这是一种双向的快乐。完全不快乐的事情,是必然不能持久的。靠坚持,靠苦练,完全不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模式。只有在苦中找到了乐的那个点,越来越准确、迅速、牢牢地把握住它,才越来越擅长靠良好的情绪引导出良好的行为,并在持续的练习中发展出良好的行为模式,落脚到良好的认知系统上去巩固它。
这两年,我写了许多故事,薄有微绩。但是修行本身,其实没有止歇的时候,现在所有做的一切仅仅是个开头而已。正如《西游记》表面上讲述着一个取经的故事,但是内在却是一个修道与修行的故事,书中所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皆是道家练功修行的必要之路,若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刘一明的《西游原旨》看看在道家之中如何看待这场取经之路,如何才是功德圆满。
故事到这里是可以结束,但是修行到这里结束,却是退行。生活是漫长而琐碎的,在生活之中,一个人即使曾经短暂如烟花般刹那的悟道,依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持续精进。未来,我会一直行在路上,把我的理解与感受,哪怕是那么的粗浅和平白无奇,也会变成一个个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听。
红尘炼心,每个人都在各自修行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