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过万亿元,被叫停近十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热议的处置渠道,中国可能重启这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被视为风险极高的工具。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资产配置荒”是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契机。
彭博新闻社今日报道称,由于国内企业利润下降、违约增加、股市暴跌使信贷融资形势恶化,中国领导人面临帮助银行业削减不良贷款的压力。这类不良贷款的规模已经创2008年以来新高。中国建设银行今年8月就在研究不良贷款证券化,虽然一位中国央行官员今年5月也说正在研究这类产品,但本月国内监管机构都拒绝评论相关计划。
路透报道援引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观点称,当前“资金充裕,资产配置的空间比较大,银行也有需求,监管条件、中介能力和投资者认可条件都已经具备,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
报道称,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四种途径来处置不良资产。前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前三种手段效果有限,批量转让又受限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不利于快速压降不良及拓宽投资者范围,“如果能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两端资产’证券化同步放开推进,银行就可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经营需求,合理安排证券化设计,将证券化融合到经营战略中去,使证券化真正成为有效的主动管理工具。”
上述彭博报道提到,顾问公司R&R Consulting预计,即使允许贷款机构移走不良贷款,也不会让中国银行业更为警惕,中国的评级机构也不可能比未能有效防止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评级机构表现得更好。
R&R Consulting的主管Ann Rutledge认为,中国在建立ABS市场方面确实有些实力,但风险管理是中国的致命弱点。投资者可能要依赖在中国活跃的美国评级机构,可大家别忘了,1997-1998年他们就没有做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评级,更别提到了21世纪他们对出现不良资产的推动作用。
中国央行、银监会和中、工、农、建四大国有银行都未回应彭博的上述报道。不过近期国内媒体也提到中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更大。
上周上证报报道称,监管层已有重启之意。银监会副主席曹宇在今年9月下旬召开的2015年全国城商行年会上明确表示,支持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等途径,盘活存量资金,处置不良资产。中诚信上周公布了其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化的评级思路。
报道提到,农业银行投行市场研发处处长杨军认为,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内外部环境已经具备,商业银行有需求,监管条件、中介能力和投资者认可等条件均已具备。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同比增长57.24%,不良贷款率为1.50%,日趋接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商业银行有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需求。
《华夏时报》报道也认为,不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资产为众多机构提供了市场机会。本月15日,国内四大“坏账银行”之一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了在港交所上市的计划,称IPO融资所得款项的60%——即约104.88亿-117.3亿港元将用于发展不良资产经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