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将宇宙间可见的与不可见之存在总结为道的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专门阐述了天地间对立统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道的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准则,世间万物中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每一个作用一定有它的反作用,一个极端一定有另外一个极端。因此,宇宙间的一切都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无限循环之中。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善没有恶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老子在第一个主题的基础上提出宇宙智慧,宇宙规律贯彻于万物万事之中。在这一基本的宇宙的基本规律背景下,万物都处于一种无限的循环动态平衡之中。创造这一循环的根本源头就是道,也便是人类见不到的纯宇宙意识能量。这一能量创造,化生有形的宇宙物质世界,虽然成就了一切却没有任何自我的概念。由于老子告诫人们,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感悟宇宙规律的人应该效仿道的循环方式和品行,顺应规律而为,把握规律的脉搏,顺势而为。这样才可以得天道之助,事半功倍。而悟道的人成就了心愿,为社会有所贡献却不宣扬个体,却不感到个体之重要,他只是作为道的一个粒,按规律而为,也不宣扬个体脱离主体的理念,决不可任个人意愿妄为。
宇宙间的一切实际上取决与人类看不见的能量和能量显现为有形万物的循环转换,无形的能量呼出的是有形的万物, 吸入的是有形破灭有转化为无形的能量。
世间有形的物质都是由无形的能量创造而来,它的创造之路径为道“0”生成宇宙统一场“一”,由“一”化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元素,这两个最基本的“阴”“阳”元素构成无限的循环,二元素的对立循环生成“三”,最为微小的物质尘粒,至此有形的物质才开始。由微小尘粒的在有形空间中不停地运转,形成无数星系,星系间相互吸引,按一定规律运转,而这一运转之根本依然为无形,而又有极强引力的“静”根,老子将这一万物之根称之为“道”。“静”到极处并产生波动,而波动频率不断地加强促进了“0”到“一”到“二”的进程,进入“二”的转化生成“三”时,便开始了“三生万物”之开始,静根的强大引力也恰恰来源于此。老子在第五章中一句就点破了这一根源处处转化及循环的形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在这里说明了“无”到“有”的转化与循环,即宇宙间的无到有也是一呼一吸,呼出的就是万物的显示,道的能量,纯宇宙意识能量,就是无到有的显示,而吸入的就是物质的破灭,由有形转化为无形能量。因此宇宙间的一切都处在呼与吸的动态平衡当中。人是如此,动物是如此,植物如此,山石如此,海河如此,微尘亦是如此,无到有是如此,有到无亦如此,这是宇宙间的基调。宇宙间有形万物,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处于一个基本的动态平衡之中。
从无到有的点就是“二”生为“三”的基点,微尘出现后,在转化循环之中,由此转为大,形成了宇宙有形之根本,水土,进而形成了星河与星系的平衡运转。在其中一个太阳系中,几个不同的星球形成,围绕太阳而运转。其中一个星球就是人类今天称之为地球的星球。由于这个星球运转形成了水,而水的转化形成了一个大气层,为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植物开始产生,渐渐地微生物在海洋中产生,生命体延伸到了河流湿地,各种动物就充满了这个球体。具有生命循环的地球就这样循环运转着,一切的生命体都在生与死的转化之中。直到有一天,今天成为“人”的这种动物为“道”赋予了更多的一种本源的能源,而这一能量就是意识创造能量。由此,人来便开始了由被动遵从“道”到欲望所迷失,背道而驰,最终主动感悟道,与道同行的新的循环之中。人类的过去恰恰是这样一个循环。
在野生人转化为现代文化人之际,人来开始离开道,而人踏上这一征途的使命恰恰是重新感悟、认识道的本质。在人类脱离野生动物之际,少数感悟道的人就把先天感悟自然规律表达出来,也就有了中国的易经,道德经,及世界各民族的不同形式的经书,而这一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就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由此人类踏上了迷失,进而进入宗教崇拜阶段,有转入哲学期,世界各民族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哲人,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孔子及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进而进入了更进一步的逻辑及科学方法总结规律。在这一点上,西方人走的先了一步,科学的终点无疑又要回到对自然规律的根本之了解。由此人类迈向现代文化之进步是一次次的启蒙,启蒙的终点又是人类当今被动具备,进而背离的道之本源。现代的博士们可以写论文而无法写经是十分正常的。
总结而来,人类对自然的感悟恰恰是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与道同在(自然的)——渐渐的具有语言和思维,踏上重新主动认识道的路程——进而为迷失——迷失后产生宗教崇拜,各民族都有——进而为哲学的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而进入科学——研究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深化——科学研究至极,而回归为对道的感悟——开始按规律办事——遵道奉德之开始——不断地遵道奉德——达到与道同在之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