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低调而强势的风格,使得其与华平一贯的行事风格相投:长线投资、宁缺勿滥,而在寻找到目标之后,又敢于以巨额资金压在一个企业上,全力协助其发展。
如同一家企业的文化、风格往往见诸于企业家一样,风险投孙资公司的投资风格也常常在旗下投资家的身上得以体现。尽管已经退伍多年,在华平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的身上,你还是能够感受到符合军人形象的气质,“我们少谈个人吧,树大招风。”这种务实低调、简练直接、强势和极富个性,正某种程度的契合华平在业界一向给人留下的印象:行事保持低调,风格强硬,特立独行,大手笔时有出现。
机遇把握者
孙强把他个人今天的位置和取得的成绩归因于“个人机遇”使然,一语带过。“如果说在几十年前就树立了今天投资家的理想,那是瞎说。那时候谁会想到今天会来做这一行,可能连风险投资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不能不说孙强对机遇的把握能力非常强,在他看来,最为关键的机遇不是后来的事业腾飞期,而是18岁参军和大学毕业考入联合国作译员。44岁的他把参军视为人生最重大的几个转折之一,“当时要么参军入伍,要么下乡参加劳动。我感觉参军将来有读书的机会,就报名参军了。如果下乡了,不知道后来会在哪里,做什么,以后是怎么样的命运就完全不知道了。”
机遇毕竟属于有准备之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总是目标高远,严于律己,使得孙强在种种偶然中也必然的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孙强在部队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自己想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他回忆说,当时战友们玩牌的时候,他在一旁学习英语,战友们开玩笑,“你小子还想着要出国?”苦学之下,孙强从部队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在来之不易的大学梦成真后,孙强愈加努力的学习,直到命运中的又一次机遇降临,孙强再次牢牢把握住了机会。1980年孙强考入联合国译员训练班,他回忆说,当时是全球3000人选25个,试卷是密封空运到北京,现场打开密封袋,考试的公正性毋庸置疑,考生完全是靠实力说话。就这样,从杭州城走出来的“毫无背景”的孙强1984年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从事译员工作。
在联合国工作了几年之后,孙强决定继续进大学学习金融,并于1987年考入美国沃顿商学院,1989年毕业并获得MBA学位。在这以后进入华尔街投行从事公司的兼并和收购(杠杆收购)以及直接投资工作,在孙强看来就“顺理成章”了。
1992年,在华尔街过着舒服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孙强“总感觉工作、生活中缺少点激情”,而当时的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正在一片生机蓬勃之势,在一种使命感的趋势之下,他决定回香港发展,“参与到这个发展的进程中,做一番事情。”他加盟了香港高盛投资银行部,从事在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工作,三年后,孙强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加盟顶级创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之一华平创投,并担任华平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华平在北亚区的投资业务。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创业投资人,孙强认为做VC需要有特殊的敏锐嗅觉、很好的接人待物方式、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同时处理几个不同的项目,并且把它做好。
在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后,孙强即要飞回香港。与大多数VC人士一样,孙强过着常年往返穿梭辗转于城市或大洋之间的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他说他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觉得风险投资是一个令人工作满意度最高的一个行业,也是我最喜欢的行业。我用我自己的钱,参加一种创业,等于我成为了企业的一部分,然后看到自己投资的成果,所投资的企业从很小发展到很大,这个过程当中又带来一些社会效益,这种满足感是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很难得到的。”
管理层主线
华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在美国高科技投资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华平成立于1936年,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全世界范围管理着共150亿美元的创投基金,其基金来源主要是美国大型企业及州政府的退休基金、基金会、慈善基金及基金经理基金等。总部设在纽约,通过在全球就个分支机构进行投资。公司有100余名精通金融的专业投资人员,自1971年以来,该公司已投资于29个国家的450多家公司,金额超过120亿美元,行业涉及通讯、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互联网和户外媒体等。孙强介绍,华平实行全球一体化的合伙人制,全力经营创业投资,不参与任何其他业务。华平一般投资早期的技术公司,但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有兴趣参与,从风险投资到业务拓展资金,甚至提供收购和重组所需要的资本。
华平1994年于香港设立办事处,目前在香港的专业投资团队达10人之多。2000年华平在北京的国贸中心设立了办事处。据孙强介绍,其主要的投资地区在美国,而中国这一新兴的市场,在华平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孙强看来,中国这个市场这么大,发展又很快,优秀企业很多,这提供了很多令人激动的机遇,因此中国在华平的全球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说是超前的地位,非常重视”。
新近的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称,像“秃鹰”一样猎食的美国私人股权公司在过去10多年里曾主宰了国内企业并购市场的大势,但现在却发现在美国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数千亿的资本不得不到美国之外寻找新的投资金矿。
正如这一判断,十年前,华平的投资大部分还集中于美国本土,投资的行业包括商业程序、通讯科技、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等。2002年5月,华平创业投资公司宣布完成一项53亿美元的环球基金—华平私人资产Ⅷ的筹组,并将与华平另一项25亿美元的国际基金共同投资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各企业。其中,53亿美元基金将有10%投向亚洲的创业型企业,孙强表示,上述基金将有2亿美元左右投向中国。在日本,投资风险大,给风险投资的机会也很小。但中国的前景比日本乐观,这也是华平为什么花很多时间在中国的缘故。风险投资要看三个因素:一是增长率。一个经济增长时,会有投资机会;二是变化。如果经济没增长,但行业变化、改组时,会有投资机会,像欧洲;三是创业机会。“这三个因素日本都没有,而中国都具备,可惜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 孙强说。
“像经营性公司一样建立可持久业务”,是华平投资的基本哲学。其创始人Eric M. Warburg先生说:“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我们公司建成一个经营性公司,那不是管理一个基金,而是建立一个有活力和持久的组织,具有我们所投资的经营性企业的同样特征。”因此,华平的投资周期一般为五至七年,“扶植一个企业,要有耐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强说。
不像大多数VC,或者专注于一个行业领域,或者专注于一个阶段的项目,华平在中国的投资风格给人战线长、涉及行业广、单个案例投入大、早中晚期项目也不定的难以捉摸的印象。孙强解释说,这中间其实有一条主线:就是好的管理层,无论是投资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孙强都是在寻找好的管理层,“找好的管理层,跟他们共同创造价值,这是我们的宗旨。好的创业者、好的管理层能把我们带到最好的项目、最好的企业、最好的行业、最好的回报上去。我们不会去盖工厂,也不会去管理工厂,也不会去找到好的项目,我们只能找到好的人才,至少是我们判断中的好的人才,如果我们判断对了,就能给我们带来好的回报。这个是一条主线,至于哪个行业,都是随遇而安、可遇不可求的。”华平在中国的投资也有失败的案例,原因就出在这方面。“每次我们投资失败都是因为我们选错了管理层,选错了合作伙伴。”孙强说。
华平的投资领域没有太多限制,用孙强的话说,除了烟草和酒精类不能投之外,其他都能投,而最近比较关注的是科技、消费品、房地产、通信、制造业。虽然可以投的行业众多,但由于华平要找的是行业领头羊型的企业,所以近年来投的项目不多,但每每都是重炮出手,“想在每个行业找行业领先的公司的话,一个行业只能做一个,最多做两个,所以行业不多不可能的,每个行业里面有几个好的团队就很不错了。”
虽然华平在中国的行事一直保持低调,但据业界人士说,华平的风格强硬,特立独行。表现之一是华平在与受资企业的谈判中往往很强硬,强硬风格的另一个表现是,华平不希望有太多的投资者参与他看中的企业,华平的原则是投资最多不超过三家。对此孙强解释说,如果股东一多,容易不和,就不能很快、很准确地决定投资基金的去向,“我们的理念是跟管理层合作,合作伙伴太多的话,就很难大家坐到一起来商量,比较快的作决策,太多不同的投资方在一起比较难协调。华平的经验表明,只有作为主要投资者,才能够更好地配合管理层、在双方可能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制定方针和作出决策。”
长线投资风格
华平的这种投资风格也决定了每遇到一个新项目、新团队和新行业的时候,华平的投资家就要熟悉一个新的领域,投资一个项目之前都会经过繁琐的筛选过程,“所以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上花的时间都比较长,考察期和投资周期比较长,从第一次见面到正式投资,少则三到六个月,多则十二到十八个月。企业的规模也很重要,我们希望我们投资的公司年销售额至少在10亿元以上,”孙强说。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进入中国10年的时间里,华平创投投资的企业不过十几家。
在长线投资的哲学下,华平在全球的投资都贯彻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专业分组,华平的专业投资人员按行业分组,资本运作、管理顾问、技术咨询,凡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华平都有专业的部门进行对接。同时华平召集了一群著名的经济和商业顾问每年定期开会,不断了解世界经济大势及其前景,在办事处所在的每一个地区设立专有的投资网络,积累在世界各大资本市场经营的能力。
据孙强介绍,华平通常在三种情况下进行股本投资:一、成熟期公司,有些上市或非上市企业具有尚未被发掘的潜在的价值。这样企业可能暂时处于困境,但有可靠的业务基础,良好的市场地位、声誉和网络,可以从华平的积极参与和增值投入中得到极大的推动和效益。二、腾飞或扩展中的企业,企业需要资金来扩展业务、兼并收购、重组改造或清理重组。三、新创企业。对新创立不久的公司直接投资。孙强坦承“中国的好项目不容易找。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近人的介绍,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一些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所以,我们都是在对相关的企业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之后,比如它的财务状况、融资需求等,才去与他们接触。”
除了资金注入外,华平作为历史悠久的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还会向受资企业提供很多专业的增值服务,据孙强介绍,“投资+咨询+管理三位一体”概括了华平的投资模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人才招聘和激励体制上,我们都会很多的贡献,在董事会上,我们一般都比较活跃。”由于早期团队都不太完善,华平往往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公司的不足。另外,华平有专业人员专职协助投资公司进入世界各地的资本市场。例如寻找适当的融资来源,谈判确定融资结构、融资产品、条款及收费,确保最佳的交易途径。由于华平有可观的资金和投资规模,在投资银行界是个举足轻重的大客户,所以,华平投资的企业可以享受资本市场上的一些优待。过去两年,华平投资的公司完成了超过一百项首次招股上市、公开发行债券以及其他资本市场交易,总金额约达数百亿美元。
华平1994年在香港设立办事处,1995年进入内地市场,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全球专业直接投资机构。当时只有孙强一个人负责,“华平公司基本上是从我到任之后,也就是1995年年底才开始其在中国内地地区的投资业务。”1995到1997年只做了几个小项目,“来中国刚起步时是‘两眼一摸黑’,什么事情都需要慢慢摸索。在前三四年做的交易并不多,我觉得这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孙强回首这十年时说。
从1998年开始,随着华平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重视,孙强和他的团队逐渐在中国VC界活跃起来。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超过4亿美元,十余家企业,其中四家已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上市。华平2001年开始投资大项目,其中亚信、港湾网络、鹰牌陶瓷、卡森、媒体世纪、大唐电信、哈药集团等赫赫有名的项目令华平为业界所熟知。2002年,孙强牵头成立了“中华创投协会”,并任首任理事长,华平也于2002年被评为“中国最杰出创业投资机构”,孙强也被评为2002年度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
成名于亚信
上海新华控制工程公司是孙强他们1995年进入中国后投的第一项目,金额为375万美元,后来被上海新华美国一家公司收购。
实际上,华平进入中国后一直遵循着自己的投资理念低调行事。真正让华平一举出名的案子1997年1100万美元投资亚信。1997年6月,亚信融资时确定了近十家风险投资机构作为目标,最后亚信落定华平、中创和富达三家作为联合投资者。孙强回忆说,当时亚信的田溯宁与另一名投行人士慕名前来找他,经过接触之后,他看好田及其创业伙伴,是那种“非常聪明、非常富有激情的领导者,并且头脑开放”,比起众多单纯从事技术研发的IT企业,亚信直接切入产品和市场中间,强调技术应用,更切合国内IT产业的实际状况。经过谈判,最后达成一致:华平、中创和富达三家机构联合投资,华平领投。
但正式的谈判非常艰苦,当时的融资谈判一共持续了三天三夜,其中有两次已经谈崩了,孙强是在去机场的路上又被亚信请回谈判桌。在企业估价上,双方还是出现了很大分歧。创业者认为亚信的投资前企业价值为9000万美元,而华平做出的估价大致在4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水平。最终亚信做出了退让,同意在相同的融资额度下出让更多的股权给华平公司。至此华平成为亚信1997年底进行第一轮融资时的主要投资方,投给亚信1100万美元。
? ??华平的一贯作风是一旦成为一个企业的股东,就要和企业一起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会积极地为被投公司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务,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创业公司的不足。亚信也是华平创投的“投资+管理+咨询”投资模式的最直接体现。在华平投资亚信之后,华平为亚信公司提供了很多今天看来对亚信发展至关重要的增值服务。比如在华平公司的坚持下,亚信花重金从HP挖来韩颖女士,迅速理顺了公司财务;完善了员工股票期权计划;重点提升软件开发业务,对公司的战略方向进行部分调整。在VC的帮助下,亚信迅速发展为一个规范化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
随后1999年,亚信酝酿上市,华平和孙强本人扮演了幕后的重要角色。“亚信在美国上市我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包括亚信的总裁换人,内部认股权证的制定,都是我们参与的,”孙强回忆说,“当时亚信本身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但因为市场不等人,也许当你准备好了再去考试,这个市场已经完了。为此我们争论了很多。我提出当市场好的时候,即使没有完全准备好,我们也应当去做。为此,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说服公司。一旦我们定下了目标,就开始选证券商,最后选中摩根士丹坦利添惠。我们从决定做上市到最后上市,花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亚信上市路演环节,孙强开始了游说般的长途跋涉,在紧张激烈的10天时间里,他跑了英国、法国、新加坡和美国旧金山,平均每天开十几个会,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夜晚。2000年3月3日,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1.4亿美元。“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把持有的亚信股份卖掉,尽管其市值已达1亿美元以上,因为我们看好亚信的发展潜力。”孙强说。伴随着亚信项目的巨大成功,华平和孙强也打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战役,也为业界所瞩目,成为年度最引人关注的案例。
关注民营企业
孙强把港湾网络看作是华平在中国投资的“最满意”的案子。“投资企业首先是投资人,企业的领导人要有激情,要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这是我们投资企业中最关键的一点”,孙强说。在这个项目上,尤其体现了华平“投资人才和管理层”的理念。港湾网络的负责人李一男没有留学背景,海外投资者认为在美国硅谷找不到参照,因而不敢投。但是当有人把李一男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华平时,孙强的眼睛一亮:在创办港湾网络之前,李的身份是华为科技的副董事长。是个罕见的技术神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毕业,27岁即被提拔为华为科技副总裁。在华为充分显示了他还有优秀的商业才华。孙强他们认为李一男这个人就是最充分的投资依据,断然出手。第一轮融资完成于2001年8月31日,由华平和龙科龙科创投分别投资1600万和300万美元。2002年5月14日,华平会同龙科,再次分别向港湾投资3700万和500万美元。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港湾网络确实也给华平创投带来了超值回报:在第一笔资金到位的2001年,港湾网络就实现了241万美元的利润总额,接下来的第二年,其销售额更是超过1亿美元,盈利近2000万美元。据孙强透露,港湾有可能于年内上市,“港湾令国外同行都很惊讶,这么小的公司,这么快就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在产品、技术、国际市场的地位等方面,都很令人钦佩。”
实际上,港湾这样的民营企业一直是华平和孙强关注的重点。2002年时孙强曾强调,华平在国内投资的注意力仍然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在视线之内。“利益不一致”,孙强当时说,“管理层所追求的利益和投资者追求的利益不一样,和我们无法协调。”
2002年8月,华平创业投资公司宣布斥资15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驻浙大网络。孙强说,华平投资浙大网络,不单是看好经济效益,而且还有极为深远的社会效益。1998年,华平开始关注教育软件行业,经过4年多细致周密的调查、摸底、谈判,最后相中了浙大网络。2003年9月20日,浙江皮革企业卡森宣布,华平创投以2200万美元注资卡森,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是华平创投继去年1200万美元投资浙大网络后,在浙江的第二笔投资。对于此次投资,孙强说:“华平通过与卡森合作,闯出了国际创投基金帮助中国民企进行复杂的重组、融资的一条新路。”
孙强表示,华平一直关注着中国民企的发展,近两年民企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进步很快。同时,民企的老总多数也改变了原来小富即安的状况,把眼光放到了全世界,可望与国际化管理水平接轨,实现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一点上,江浙一带的民企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成为受创投关注的亮点。
但对于民营企业在吸引创投资金上的弊端,孙强也深有体会。他说民企在建立之初难免有不够规范之处,这主要表现在财务上,当创投公司与之接触时,企业无法提供规范真实的财务资料,双方就很难继续合作下去,此外,部分民企的领导人仍保留着不愿与他人分享利益的狭隘思想,这部分企业期望的融资是“银行型”的融资,因此与创投公司无法走到一起。
国企改革的机会
2004年是华平突然发力的一年。大唐、卡森、哈药集团,连续的超大规模的投资令VC业界直呼“大鳄出击了”。
2004年6月1日,华平宣布向中国电信设备商大唐电信分两轮注入风险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芯片设计领域,投资完成后华平拥有大唐电信近39%的股权。孙强说,注资大唐微电子一是因为它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另一原因是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电脑、手机等消费品都需要芯片,芯片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类似于二十年前的台湾。
巨额投资大唐也标志着华平作为跨国投资者,从长期关注民营企业,也逐渐的看到国企改革这一机会,开始参与到这其间的并购重组与私募融资中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可能展开的国有资产整合让华平创投怦然心动,“在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很多机会,华平创投希望下一步在国有企业方面有所作为。”孙强说,“我们不怕大规模的投资,相反,正希望有这样的投资机会。”随后在年底,对哈药集团的投资正沿袭了这一思路。
2004年12月20日,哈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哈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哈尔滨市国资委决定引进外资对其进行重组:黑龙江辰能风险投资公司与中信资本投资、华平一道,共同以现金方式出资20.35亿元,华平投资约8.3亿元,拿到22.5%股份,华平在中国的单笔投资额度再创新高。
对于哈药的投资,华平的决策很快,2003年10月中信向华平推荐了哈药项目,华平随即在年底介入,展开尽职调查。据孙强介绍,参与哈药扩股,是华平投资在中国最大的一项投资,为此,华平投资的两位联系总裁曾亲临哈尔滨考察,“华平总部两位联席总裁乘同一架飞机到一个城市考察洽谈,在华平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华平对哈尔滨、对哈药的重视。”
由于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华平投资选择项目更多的是遵循准入门槛高、市场空间大的原则。2004年,进入华平投资项目表的公司多达300多家,华平投资是如何挑上哈药的呢?孙强坦言是因为行业进入门槛高和丰厚的利润:“哈药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的。”年销售收入80亿元,负债却仅3亿元,且现金流很好,蕴藏着很大的能量。且医药行业在中国的利润非常高,即使在目前医药企业管理水平非常低情况下,行业利润率也能达到15%。
孙强觉得“要整合哈药,难度挺大的,需要较长的过程”,但是他仍然对此充满信心。他表示要利用华平在国际医药行业的丰富资源,将华平的全球医药网络为哈药所用,为哈药创造收购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平台。同时孙强表示,哈药集团未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不失为其今后退出的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