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顺时”其实不深奥
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中医养生其实很“亲民”,“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该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谷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已成为常态。“夏天的时候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这种情况是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的。那么冬天将暖气烧得‘热火朝天’,室内温度高得穿短裤背心,这样‘温暖’的环境总不会生病了吧?也不然。这不但浪费能源,而且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危害并不比冷气小。”老中医养生道认为,《黄帝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说,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焉有不感冒之理?
老中医养生道建议冬天的室温不要过热,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备把扇子,自己动手享受自然风。“人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就是最基本的‘顺时’养生之理。依此规律养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无不“顺”
人可比喻成一棵落叶树。“冬天树叶落光,原来分散于枝叶上的营养开始收向根部,枝叶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又从要问走向树叶;到了夏天,枝繁叶茂,而根部的营养相对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样,春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充盈,表面相对空虚。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夏天为何多患胃肠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细菌滋生以外,夏天人体内部气血相对空虚,故易扰内,而秋冬体表之气不足固卫,所以容易感冒。”
由于人体具有这种“顺时”的特性,我们的生活起居都应顺应这种特性,有针对性的调养进补。春季以养肝为主,无论男女均可吃点乌鸡白凤丸,可有效避免“春困”;夏天宜补心,中老年人可适当服用“生脉饮”,其中的麦冬、五味子等药既可补气,又可清肺热,有助于滋养心气,防止胸闷、气短、汗多等夏天的“应季病”;大自然在秋天赐予我们丰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宝”,秋梨膏是秋季进补佳品,有润肺止咳、收敛气血的作用;数九是补养的最佳时节,女性重在补阴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数九时宜吃阿胶膏,已过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黄丸,男性则可以金匮肾气丸补肾阳,以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但发热感冒时应暂停滋补。
食养顺四而变,作息亦是如此。老中医养生道认为,起居应根据四季的特性随时调整,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但也容易“春困”,此时不宜长睡不起,而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舒肝气。夏天昼长夜短,主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4点前睡觉为宜。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绪容易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则加剧耗散充盈于表面的气血,故控制情绪为重要的养生环节。秋天的起居原则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气血由外而内逐渐收敛,为顺应气血收藏,睡眠时间也应逐步延长,情绪方面应注意勿“悲秋”伤肺。到了冬天,我们就应该“懒”一些,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则,“有些老人早起惯了,大冬天五六点钟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顶着北风出门锻炼,这简直是折腾自己。”因为冬季外界寒冷,过早起床锻炼使得毛孔过度开放,反而不利于精气的储藏。
呵护阳气冬至始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按照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这也是一年之中阴气最盛的日子,起居自有特别的讲究,。“冬至阴气鼎盛,阴气开始缓慢回升;而夏至是阴气开始生发的日子。此时,初生之气就像婴儿一样弱小,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在这两个时段,大家不要远行和剧烈运动,在家好好休息,对身体的补养是珍贵药物也无法比的。而春分、秋分之时,人体气血内外各半,运化正盛,外界气候冷暖适宜,故应该加强室外运动,以助气血运行。”
一天如同浓缩的四季,子时与五时正对应一年的冬至、夏至,因而中医提倡睡‘子午觉’,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上午7-9点是一天之中胃气的顶点,9-11点脾运化强健,而15点左右是小肠的工作高峰,因而9点和15点最宜进食的时间,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吃饭者,可将进餐时间调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强自己夜间禁食,但应选择清淡饮食,避免过高的“油水”对肝脏的损害。
再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季节的交换轮回中,生命的自由价值,昭隐在自然大势中,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体悟它,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因天之序,无为而无所不为。
春的清晨,乍暖还寒,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人体调动全部器官来参悟世界。它是一年中最生机盎然的季节。
春季白天的阳气来得比冬季要早,夜晚会迟。所以春天宜早起晚睡。春天属木,木为肝,春天应注意养肝,让肝气舒发,精神愉悦。
夏天天地万物之能量转换的时间。在夏天,人们应无厌于日,不怕太阳光,自然乘凉,籍此身心舒展,好似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此时应纵情自然,逍遥山水,让身体自然发散,经脉畅通。身心畅通,秋天的收获才能足可期待。
秋天一个变化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空气由潮湿变干燥。秋风落叶,蛰虫将去,阳气趋降,生机趋藏,一派肃降之象。秋天属肺,应避免外邪的侵入,适当收敛,使阳气收而不亏,应养收。
冬天,四时尽也,一年四季的终结,新的生命正在萌芽。
冬季虫兽蛰居冬眠,树木落叶添根。冬季人的脉沉,沉而和缓有力,人体阳气封藏,但藏而不僵。因此,冬季,人体应当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应养藏。为来年春夏阳气升发打基础、固根基。
四季交替的生命演化,是否也与人类身体的运转,有着某种规律的契合呢?老子说,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看待生命,看似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中医养生讲究“平衡”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
①环境平衡: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营养平衡: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③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阴阳平衡: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
常人容易做到的是①②③④,相对不易做到的是⑤阴阳平衡。
公众微信:张恒诚老师
新浪微博:@张恒诚老师
腾讯微博:@张恒诚
百度一下:张恒诚
公众易信:张恒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