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钱文忠教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读书世家,按照家庭传统,应该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背诵四书五经,但钱文忠却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家庭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使少年钱文忠感受到了许多困惑,在一次被父亲责骂之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残破的古籍,从此一个少年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是一本什么书呢?为什么会让一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它又是怎样影响了钱文忠的人生呢?三十年过去了,钱文忠教授为什么还每天晚上抄写其中的内容?
敬请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独特的启蒙
请大家原谅我,作为一个大学的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和偏好,在我个人看来,我读经典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味的题目。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经典这样一个神圣的名词,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和我个人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也就是说经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寻着什么样的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我一个很渺小的生命的。我出生在1966年,小时候,我生活在烟雨江南一个中等的城市里,我的家族是一个早已衰弱的读书世家,在无锡小巷古老而幽深,墙角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我所居住的院子里我和我的祖母、我的母亲,我父亲那时候不在无锡工作,在我所居住的院子里有一口非常古老的井,还有一棵同样古老的无花果树,井水的甘冽和无花果的清香,至今依然在我的齿间荡漾,只要不走出去那么这一切是非常宁静的,但是只要一出门,我小时候居住的那个院子,正好在今天无锡的市中心,当时出门的广场,现在改回原名叫五爱广场,当年叫工农兵广场,满耳都是语录歌,都是高亢的口号声,满眼都是大字报,一片鲜红鲜红的颜色,童年是喜欢热闹的,但是我很不喜欢走出去,童年是否快乐我不知道,我也无法回答我的孩子,现在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住的房子后面是一条同样非常古老非常清澈的小河,我的母亲经常在河边洗衣弄菜,我曾经亲眼看到过一条被我母亲剖开了膛的鱼居然还能游水逃去,那个时候当然我才几岁,我还清晰的记得跟我的母亲一起,开始是非常惊讶,后来是两个人一起很难得的哈哈大笑,这么说是快乐的;但是我同样也有别的记忆,我的母亲和我去送我父亲到火车站,遇见几个带红袖箍的人,凶神恶煞一般,抢过我父亲手上的皮箱,去翻找什么,回忆这些在我看来是题中应有之意,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说明,首先经典进入我生命的时间是相当晚的,起码不会像在传统的读书世家那样在四五岁就开蒙,就去背诵那些古籍、经典;其次经典进入我生命的途径和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画外音:钱文忠教授出身于一个读书世家,江苏无锡的钱家曾出过钱穆、钱钟书等大家。但钱文忠教授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那种环境下,已经不可能有传统文化经典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了,那么在这个特殊年代长大的少年钱文忠是如何与经典相遇的呢? 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公认的被大家一致认同的那些经典究竟是怎么样进入我的个人生命的?我第一次开始阅读今天这个意义上的经典,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样的时间?这我有清晰的回忆,我也为此感到庆幸.那是在1976年,我刚刚十岁,那时候我已经回到上海去读我的小学,我们这些孩子刚刚还在,也就不久前还在高唱儿歌,这个儿歌据说是我们自己编写的,实际上还是老师改动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转眼之间呢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高喊揭批“四人帮的”的口号,这都发生在1976年.那时候我有一个英语老师,他用英语教我们口号,他教我们口号要打倒“四人帮”,我记得很清楚,他教了我们一句英语,叫:Smash the four men.我当然很高兴,小学生嘛,回去就要卖弄一番,就鹦鹉学舌一样,把这个口号叫给我父亲听,谁料不仅没有讨好,被我父亲大骂了一顿,我当然很莫名其妙了,我刚刚学业到一句英语口号,回来喊给您老人家听,您老人家把我暴骂一顿,我心里当然很冤,后来稍微大了一点以后我才问起我父亲:为什么你那时候会发火?我父亲是文革前毕业于英语系的,他是读英国语言文学的,他没有对我做详细的解释,但是随着后来自己年龄越来越长,我理解因为我父亲肯定不会对“四人帮”有任何好感,但是作为一个受过很好的英国语言文学教育的这么一个知识分子,他肯定对这句洋泾浜的英语感到匪夷所思,这是一句很奇怪的英语,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教我的,他肯定对当时学校英语教育水平的下降十分愤慨,但是由于他饱受传统经典的教育,所以他不能当着我这个孩子的面来指责我的老师,所以他也很郁闷,于是就只能拿我撒火,那么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住在一个大概在应该是二十世纪初吧,一九零几年由英国人建造的一个很古老的大楼里,这个房子非常的黑暗,非常灰暗的这种房子,我父亲跟我发完火以后,我也很无趣,我就躲到房间里,那我父亲也不来理我,房子很杂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么在这个房间里,经常是会有些奇遇......
画外音:钱文忠的父亲有许多藏书,虽然经过查抄,但也还是留下了一些残契的古籍,10岁的少年正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年龄,钱文忠经常会在这间灰暗的房间里翻捡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这一天的下午,我就顺到了一本书,就顺到了一本很残破的线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