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的交际法则
钱锦国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许下的诺言只有合乎事宜,才能得以兑现;对人的恭敬只有合乎仪则,才能远离耻辱;亲近的人中不失离当亲之人,也就值得尊崇。
有子此言,是告诫后人言当思义,恭当思礼,因当思亲。不切实际的随意表态,往往兑现不了,所谓轻诺必寡信。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起初为取得信任,而把胸脯拍得山响,等到最后却又因言过其实、无法兑现而失信于人。所以,说话当慎始慎终,要许诺就必须考虑是否合宜顺理、切实可行,这样才不至食言。而不合宜、不顺理的许诺也不必死守不放,孟子离娄篇说:“言不必信,唯义所在。”否则就会像尾生一样,与女子约于桥下,遇河水暴涨,尾生先至,而女子不来,尾生为守信抱柱不去,终被淹死。此乃孔子所谓“硁硁然小人哉”,实在可笑。
对人恭敬本是理所当然,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恭敬过了头便是阿谀谄媚、溜须逢迎,难免丑态百出,自取其辱。所以孔子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老子也讲:“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古人很讲节操,待人接物强调恭而不媚,约之以礼,绝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但在权力决定一切的今天,世人为搭上关系、找到靠山、打开财路,不惜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极尽阿谀之能事,即使颜面扫地也在所不惜,实在可耻。
曾子立事篇说:“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要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跟谁在一起便可得知,那些能够明辨是非,亲贤远佞的人,往往具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是很值得尊崇的,但要达此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在创业之初倒还能是非分明,亲近贤能,但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昏庸麻木,身边常常围绕的是一帮阿谀之徒,这样轻则害身,重则误国。殷纣亲费仲而远比干,终为周所灭;夫差亲伯嚭而远子胥,终为越所灭;胡亥亲赵高而远群臣,终为汉所灭;后主刘禅,虽有诸葛亮出师表之鉴,但仍亲黄皓而远姜维,终为魏所灭。实在可悲。
此为钱锦国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年5月31日,钱锦国老师举办论语读书会第十六期,主讲论语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