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治学的生存法则究竟是什么?
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我的学员们大多很诧异。在他们疑惑的眼神中,我可以读出“难道治学还有什么生存法则吗?”的疑问。
是的,治学依然需要生存法则。
在《大学》第四章中引用《诗经﹒卫风﹒淇澳》中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已经说得非常明白:研究学问要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要像打磨美玉一样,不断琢磨。这一段讲的中心思想是:治学的根基在于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说得直白一点:它依然讲的是内修的部分,并没有讲到如何外修。这一点也是儒家学派常常不愿意涉及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是儒家学派的致命硬伤。儒家学派在内修方面有过之,而在外修方面略显不足。所以,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外修的问题。
我这里指的“外修”就是治学的生存法则问题。
试想一下,几千年来,孔老夫子的思想一直都是处于“精神世界中的饕餮盛宴与现实生活中的饥寒交迫”的尴尬局面上。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这么伟大的思想常常被历朝历代的君主、帝王们遮遮掩掩的,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推行于世呢?如果好的话,为什么不广泛推行?如果不好的话,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学习?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明白,不搞明白的话,就很难在外修方面有所突破了。
经过我本人的多年研究,我认为:《大学中庸》作为孔门弟子入门学习的精要读本,强调自身提升修为的部分就是它所倡导的主旨。毕竟它不是帝王王道之学,而是士子之学。让士子们修炼好自身,为国家效力自然符合帝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