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差异化的营销其实就是盲人摸象!
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假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做营销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但有一点最为关键的,那就是营销差异化。
卖产品不是卖比别人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强,而是要卖出不同来,遗憾的是这个道理看似浅显,但绝大多数老板偏偏在这上面犯了错误。
不久前,我们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整合集团力量专门成立了“蓝色世纪创业俱乐部”,有许多人士慕名找到我们前来寻求指导和帮助,有的带着项目,有的带着产品,还有的甚至做好了三年乃至五年的规划,但在课间我和他们交流中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他们在做相关产品推广的大体陈述时,千篇一律的往往是我们的产品怎么怎么、如何如何,唾沫四溅、眉飞色舞,可当我要求他们自身产品与其他市场上产品有些什么不同时,他们开始抓耳挠腮、开始词不达意。
不用说,他们的产品没有卖点,试想,营销上缺乏差异化那还有什么前途呢。
只能是悲剧一场。
我认为,企业若要立足市场,推广产品成功,首先要有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产品或服务。在各行各业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在开发产品时就立足创新,在运作过程中营造差异化优势,实现业务、产品和价格的优化组合,开创全新的市场格局。同时还要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寻求新的“顾客”增长点。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要么具有成本优势,要么实行差异化战略———有差异才能有市场,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到了2009年的今天,我们所提出的产品差异化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开发出不同的产品,而是一整套的“差异化”,它包括产品定位差异化、服务理念差异化,甚至还有其他意义上的招商差异化等。
在这里,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仅从企业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来谈产品推广的方法:
产品定位差异化
在推广产品这初,每个企业都会考虑投入产出及成本问题。因此低成本投入是每个企业的追求,这就需要集中财力,寻找自身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核心卖点,或者是将企业原有的老产品重新定位包装以崭新的形象进军市场。
针对这一点,连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公司营销专家热内·黛也建议,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产品定位时要注意两条标准:一是产品要有某种独特性,或在外观,或在功能,或在用途或在价格等等;二是产品要有适合做口碑广告的潜力,而且这种潜力看得见,摸得着。
此外,根据企业本身的不同情况,还有其他的几种方式应该考虑进来,那就是不能单一品种运作,在大的定位下,丰富产品系列,丰富产品的包装等工艺。
服务理念差异化
兵马未动,理念先行,有先进的理念才会有非凡的实践。
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赋予服务全新的内涵。如果这时候企业在推广产品时还是遵循传统僵化的服务观念不变的话,必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无法制定出差异化的服务策略。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差异化的服务策略,才能立足。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服务理念差异化呢?
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在成功服务众多客户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已的一套理论体系。就是说企业的服务,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卖产品,换个意思说就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包括核心服务、便利服务和辅助或支持服务。核心服务体现了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最基本效用,比如优惠派赠、节日送礼、亲自体验等,便利服务是为配合、推广核心服务而提供的便利,如送货上门、来电订购、咨询回访等,辅助服务用以增加服务的价值或区别于竞争者,也就是提出创新服务概念等。
这些服务有助于实现差异化营销策略。企业可以通过认知并回应不断改变的顾客需求和价值来持续为顾客寻找并创造新的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各个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核心服务都基本一样,所以主要靠增加便利服务和辅助服务来赢得顾客,形成差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等8家权威媒体和机构认定的“中国品牌建设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证券报》特约品牌顾问,中国《品牌》杂志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培训班导师,中国保健行业十大杰出经理人,中国最具影响力营销策划100人,中国国际健康科学研究院副理事长。
十多年的营销生涯,成功服务过多个著名品牌,其领衔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是“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现专业致力于品牌策划、公关传播、新闻营销、招商代理、市场推广、实战培训等营销服务,出色的企划力、整合力、执行力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于斐先生根据自身在外企、国企、民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深阅历,长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实战营销理论上升到实践和方法的高度,在行业中率先倡导了多个在全国深具影响的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创造了可观丰厚的物质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亚洲新闻人物》周刊、新加坡《联合早报》、澳门莲花卫视等海内外媒体的重点报道,其营销案例多次入选美国《福布斯》和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营销创新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