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敬,仁爱天下,君子人格,就是中国儒家给我们的个人自我实现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就是道家给我们的自我超越、给我们的宇宙天地观
一念于心,今生遇见真自我,我们从天地间远远地归来,在自己内心的觉悟里遇见今生不可更改的自我。
中原网讯 (记者 尚新娇 张勤 见习记者 谢源茹/文 记者 马健/图)
继上个月为绿城观众献上《感悟中国智慧》的精彩论述后,17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又一次现身郑州,出席“中国梦中国心”—首届河南中华文化论坛,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演讲。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于丹从易经讲到孔孟之道,从儒家讲到道家、禅宗,引经据典,生动地阐述了她对文化、哲学的深入思考。看似早已远去、晦涩深奥的国学经典,在她抽丝剥茧、妙语连珠的演讲中,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那饱含着文化之美、哲学之思的话语,令人受益匪浅。
河南中华文化论坛开讲
名家聚绿城
分享智慧成果
7日,由郑州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梦中国心”—首届河南中华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楼宇烈,以及两届奥运会跆拳道冠军得主陈中作为论坛嘉宾,他们的精彩演讲,使绿城听众领略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于丹从儒家讲到道家、禅宗,引经据典,生动地阐述了她对文化、哲学的深入思考。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楼宇烈,表达了对中原文化的敬意:“河南是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成型的、成文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从殷商开始形成的,是从河南发掘出来的,所以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李宝库一直致力于推动敬老爱老、社会养老服务,弘扬中华孝道,而他自己身体力行,生活中是一个大孝子,被人称为“孝官儿”。他在演讲中说: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的感觉,长大之后想着要回报父母的恩德,这种知恩、感恩、报恩就是孝。”
作为两届奥运会跆拳道冠军得主的陈中,也出现在论坛的活动现场,只因本次论坛的内容和她目前工作密切相关。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团委副书记的陈中,日常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在她看来是最好的方法。
以“化”来完成文明的传承
《周易》最早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于丹看来,所谓“文化”,重点在于“文而化之”,“我们都知道不缺少文明,但是否真正能够化育人心呢?其实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以‘化’来完成文明的传承”。于丹说,在中原,文明其实是呈现一种复合形态的,首先要在中国的文明中找到坐标的接续,“中国是个天人合一的民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察四时的变化,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呼应,而‘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其实就是人间百态”。
如何来看待我们和世界的融合呢?在中国,先要以儒家的哲学让我们入世,完成一个社会角色的自我实现。于丹从论语中的“修己以敬”讲起,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找出答案。子路问孔子:“何以为君子呢?”老师告诉他四个字“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做到对世界满怀敬意,抱有一种恭敬之心。子路觉得太简单,说:修己以敬’就是君子吗?”孔子又说了第二句话:“修己以安人,修养自身就可以安顿别人。”子路还不以为然:“这难道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了第三句话: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一个人从修养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安顿天下百姓,这件事情,连尧、舜都未必做得到。”
这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呢?于丹分析,“修己以敬”是修养自己,对世界对他人抱有一种恭敬之心;“修养以安人”是修养自己以安定别人;而“修己以安百姓”是从自己内心出发,修养了自己,就可以安定天下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修己”,从自己内心的成长开始,修养好自己一个人,就找到了他跟这个苍茫世界的关系,就找到了这个世界全部的逻辑起点。
职业角色守住“忠”,伦理角色做到“信”,个人角色守住“习”
在于丹看来,“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哪三件事?于丹讲,《论语》说了三件事,第一件:“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别人做事,今天有没有不够忠诚的地方?第二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朋友的交往我今天有没有不够守信用的地方?第三件“传不习乎”,传播是外在,学习是内在,让外在的事实成为自己的价值才是学习。
于丹说,换个角度看,可以把这三件事看成是三个角色: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这三个角色每天都在不断冲突着,所以人不一定每件事都追求上限,要追求“底线思维”,就是求个保底。在职业角色上守住一个字的底线就是“忠”,既然出来谋差事,就要每天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忠诚,忠于职守,忠于良知。在伦理角色上,孔子说要做到“信”。做得到的事情可以答应,做不到的可以不答应,但绝对不可以言而无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要是连个信誉都没有,就不知道这个人在世界上凭什么活着了。在我们的个人角色上,守住一个字“习”。要通过学习跟上时代,融合于社会,完成终身成长。
我们怎么样通过学习跟上时代、融合于社会呢?
那么我们怎么样通过学习跟上时代、融合于社会呢?
“今天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但是我想说,成长与成功不同,因为成功是个外在的标准,成长是种内在的能力;成功是偶然的,成长是必然的。”于丹认为,孔子教给我们的仍不过时,这就是孔子“君子日三省乎己”告诉我们的实例,也让我们从繁复的世界里找到与世界的关联。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顾名思义,于丹找出思想的病根,“从心的东西都是自己内心的情绪,今天很多人生活在迷失中,他们说,现在制度建设还有断层,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等,为之忧、惑、惧,这些无非是世界在我们内心留下的负面情绪”。
于丹为之开出的良药是,“最切忌的行为起点就是,修养自己的内心,安顿我们内在的世界,找到你跟辽阔大千世界之间的关联。一个人要是做到有仁爱有智慧有勇敢,他面对世界的负面情绪自然会少一点,所以‘修己以敬’使我们找到一个起点”。
真君子要有一种化育天下的担当
儒家文化还有 “仁爱天下”这句话,这个仁字,这四画里藏着一个密码,这就是中国老百姓说的二人成仁。仁爱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爱天下,最多体现在两两关系,最重要的是处好两两关系。诸如父子、母子、恋人、夫妻,街坊、同事、上下级等。
什么叫仁?孔子的学生问他:“我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我够仁爱吧?”孔子很不以为然地说:“尧舜其犹病诸,你说的这个境界,尧舜也做不到,太难了。”
然后孔子说,真正的仁爱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自己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就用树立自己的心帮别人树立起来,用发达自己的心帮别人发达,与离自己最近的人将心比心,这就是仁爱的方法。”
所以仁爱是什么?是眼前人,是身边事,是现在就做,不要对人老是怀有一种刻薄、挑剔的恶意。其实什么叫做真正的人脉,就是以自己心里的善意,唤醒世界的良知。所以如果人人都抱此心,我想会使人形成一种善意的循环。
对于善意的追求,是中国所有教育中真正的智慧。大家知道四书里面的《大学》,里面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这也是仁爱天下最重要的一个归属,所以做真君子不止独善其身,而是有化育天下的价值共识。这就是我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想化育人心,化成天下的话,必须要有一种自我的担当和传承,所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仁爱的一种注解,而我最钦佩儒家哲学的是,它同时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它不仅仅停留在学理上,给了一种实践的可能。
仁爱天下需做到“恭、宽、信、敏、惠”
养好自己的宽和之心是一生的功课
学生问孔子,仁爱这么好,我从哪方面做啊?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条,仁爱就做到了。
“恭”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恭敬,对他人的善意构成了我们跟世界的基本关系。人们为什么要恭敬世界呢?孔子说“恭则不侮”,今天这个社会越来越充满戾气,人和人之间的攻击比比皆是,而一个君子安身立命、实现仁爱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持着对世界的恭敬,不招致羞辱。
有人会说我对别人恭敬,但还有人无端地给我羞辱怎么办呢?这就说到了第二点,孔子说“宽则得众”。有时候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这就在考验你的心够不够宽。在于丹看来,养好自己的宽和之心,是一生的功课,如果我们随着年华流逝心越来越宽,就是不辜负光阴。
中国人对于长者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期许呢?于丹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的生命的基调必定是朴素的温暖的,甚至是天真的,带有一种沧桑不改的赤子本真,不忘初心,历尽沧桑的磨洗还带着一份人性的醇厚,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实就是人生的宽度,“宽”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世界的,是仁爱的第二步。
“信”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就是生命线
显然只有“恭”和“宽”还不够,于是就进入到第三步—“信则人任焉”,于丹说,“信”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就是生命线。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如果信用、苦干,没有智慧也不行,这就需要第四个字“敏”,就是孔子讲的“敏则有功”。“要做到敏锐,第一是要永远抱有希望,不丧失信心,第二要抓住机遇,以一种极致的方式获得效率。”于丹说。
至于 “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一个人有恩惠之心才足以调动使用别人的积极性,只有用心才是大智慧。于丹认为,对于领导们来讲,大恩惠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现在那么多博士班,你敢说每一个拿了文凭出来的人都有的是核心竞争力?不见得。核心竞争力是求异的,不是存同的。孟尝君养鸡鸣狗盗,最后证实也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好领导是什么,好领导就是能够看见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把人用在刀刃上,好领导的恩惠之心是识人用人。
寂兮寥兮,有时候不那么热闹未必是坏事
河南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庄子都曾在中原大地上给我们开创了道法自然。有人会说儒家都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道家呢?于丹说,儒家让大家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则让大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的禅宗了解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者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道家说的天地大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于丹说:“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有品质的、孤独的忧伤?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失去了独处的能力,社会空间里面一定要大家热闹,要不然就没有存在感。中国形容一个伟大的真君子会用四个字叫顶天立地,也就是见天光、得地气的人才能够得人心,但是我们正在失去天地,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和人打交道,而失去了寂兮寥兮,有时候不那么热闹也未必是坏事。”
“独立不改”,真自我才会有这样的操守
“郑州我来了很多次。今天进郑州时,我还是觉得,郑州发展太快。世界在改变,人心还能有一些不变吗?我们何以以不变去应万变?”于丹提出,一个人必先有独立才能不改。
不自由是因为不独立,所以陈寅恪先生一直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过,我们现在看到有些独立的人太硬了,就是那种愤世嫉俗、拒绝合作,对世界一任挑剔的,境界不够高级。更高级的境界是道家讲的是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以水一样的柔软随物赋形,涤荡万物。
而要真正做到柔软就需要“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而永不停息。一个人如果能跟上世界的律动,他就算有什么看不惯,也会用行动默默地改变它,而不是表现出横眉立目、剑拔弩张。
“一个20岁的孩子对世界剑拔弩张你会说这是个性,但是到了60岁耳顺之年,再听谁说话都顺了,耳顺是心顺的前提,到70岁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往这个境界上走,就知道天地大道在哪里。”于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文化是把哲学与行为融合得最好的。
智者不言,不要在别人的喧嚣中丧失自己的判断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苍天根本的道理应该是利于万物生长的,不制造祸害,人间根本的道理是守住本质有所作为,不要跟人争斗,在争斗中没有赢家,这些话非常有智慧。而庄子也是值得了解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于丹表示,不一定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清晰的,最伟大的判断在于沉默的心里,万事万物都藏在它已成的道理中。言者不智,智者不言,可贵的是不要在别人的喧嚣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中原人要有
“一念于心”的禅悟
禅宗讲“一念于心”,于丹说:“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人要成为自己的信仰,在内心有了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原创,可是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这一辈子遇见真自我是件很难得的事。我们经常会遇见那种比盗版还不如的情况,就是迅速把自己变成山寨版,比如,把自己变成翻版的偶像。”于丹说,中国的禅宗故事就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你结的缘是什么。
“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说世间的苦和难,人生的成长不容易,但是中国的禅宗故事告诉我们,红尘才是一道真正的法门。”于丹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庙,庙里有一尊石佛慈眉善目,善男信女都去参拜它,但是没人知道通往小庙的那一块块石阶跟石佛是同一块山上劈下来的石头,这些台阶就想怎么自个的兄弟天天被人膜拜,我们就被踩在脚底下呢?有一天就联合发难质疑石佛,说你跟我们就是兄弟,现在大家都踩着我们走向你,你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那尊石佛就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说了句话:“弟兄们,你们才挨了几刀就有了现在的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凡经得住千刀万剐的人,就走在了一条成佛的路上,当然没信念没悟性,千刀万剐之后也成不了佛。”于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