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易中天讲师,易中天联系方式,易中天培训师-【讲师网】
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易中天:她完成了和平饭店
2016-01-20 46231

好作家的检测指标通常有三个:感觉、文字、结构。感觉好的文字未必也好,文字好的结构未必也棒。三全其美,是稀罕物,是可人儿。

但陈丹燕算一个。

陈丹燕是上海的“幽灵”。从1998年发表“风花雪月”,到2012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年出版“和平饭店”,她猎犬般也幽灵般地工作了十几年。现在这本书花了她整整八年功夫。“八年抗战”下来,陈丹燕自己也“成为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是上海的“范儿”。

用“非虚构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和平饭店,无疑是高明和贴切的。但开场竟是葬礼,却堪称“神来之笔”。翻开第一页,“天上斜雨霏霏”。灵车驶过一条对此“毫不知情的马路”,带走一位见证历史的老人,还有他讲不完的故事。因为“毫不知情”,也因为“见惯不怪”,那条马路没有任何表示。然而在陈丹燕的笔下,这种习以为常却被表述为“竟是这样无动于衷的样子”。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是的,“竟是”。能“竟是”吗?

陈丹燕以为不能。

没有温度的身体,何况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细节”。那是1843年开埠以来,由全体上海市民共同养育的。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个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带来家乡的土气,也接受海风的吹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帝都、古镇和边关的城市文化,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其中,就既包括大饭店地板的光可鉴人,也包括亭子间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丝不苟。没有了这些细节,就像小馄饨没放紫菜、虾皮和蛋丝,那不是上海。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一百多年了,上海的历史就像黄浦江,裹着泥沙,披着风雨,奔向大海。它应该有话说,尽管和平饭店只是优雅地微笑,尽管那“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的似乎都是细节。 细节的背后,是精神。 上海的精神正如陈丹燕的文笔,是低调、委婉和不动声色的,却不等于没有骨头,更不等于像那条马路一样无动于衷。也许,上海人并不剑拔弩张,并不叱咤风云,并不豪情万丈,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和史观有特别的坚守,并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传承下去。这才有了1991年3月和平饭店的那场舞会。这是本书写得最激动人心的章节,尽管语气依然优雅平和。然而正是这一章,让我知道一个男人完全可以修饰得十分精心,却又一点都不娘娘腔。 和平饭店,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男人”吧? 或者,上海也是。 毫无疑问,这样的“干净男人”是会有“身份优越感”的,也难免散发“樟脑丸气味”。但城市精神决不能是空洞的高调口号。它最好可触摸,至少可感觉,哪怕像幽灵。事实上陈丹燕的上海味儿就是幽灵。它飘在和平饭店的沙逊阁,也飘在底楼的酒吧间,然后在打蜡地板上若有若无地留下痕迹。还有那些幽灵般的人物,也在飘,比如1933年就死于赛马的艾格乃尔德•沙逊,一直为《字林西报》来论版写稿的退休船长约翰,以及1949年的五十多个国军官兵。 这些幽灵,怎么就挥之不去呢? 也许,“成为和平饭店”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哪怕在套房的浴室里进行,只要有“幽灵味”和“仪式感”。 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气质。 我不知道,陈丹燕用冷冷清清的葬礼开场,勉勉强强的做
于是,陈丹燕组成了她“一个人的考古队”,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女性作家的细腻,发掘上海文化的“无形遗产”,也就是可以被称作“上海味儿”或“上海范儿”的那些东西。它们全都靠一个个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的细节来传承和支持,因此也只能靠这些细节来发现和表现,比如调酒师阿四“翘起雪白的小指,用食指与中指在吧台上轻轻一抹,发牌似的排出两张杯垫”。就这么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小动作,上海手艺人的“职业感”就一览无遗了。

职业感是上海的精神。它并不仅仅只是“爱岗敬业”那么简单,更包含着对娴熟技艺的自我陶醉和相互欣赏,以及“看似漫不经心”背后的理所当然和得心应手。因为得心应手,所以精彩漂亮;因为理所当然,所以并不炫耀。惟其如此,才透着一股子从容、自信和得体。结果,便优雅。

优雅是上海的味道。这种味道不靠“打造”,而靠“养成”,包括对某些细节的坚守,比如坚持说“会钞”而不是“埋单”。说“会钞”才是上海,说“埋单”就成了香港和广州。如果再误为“买单”,便意味全无。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也许,这样的细节微不足道;也许,这样的细节不值一提。但,没有细节的历史就像没有温度的身体,何况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细节”。那是1843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年开埠以来,由全体上海市民共同养育的。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个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带来家乡的土气,也接受海风的吹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帝都、古镇和边关的城市文化,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其中,就既包括大饭店地板的光可鉴人,也包括亭子间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丝不苟。没有了这些细节,就像小馄饨没放紫菜、虾皮和蛋丝,那不是上海。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一百多年了,上海的历史就像黄浦江,裹着泥沙,披着风雨,奔向大海。它应该有话说,尽管和平饭店只是优雅地微笑,尽管那“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的似乎都是细节。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细节的背后,是精神。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上海的精神正如陈丹燕的文笔,是低调、委婉和不动声色的,却不等于没有骨头,更不等于像那条马路一样无动于衷。也许,上海人并不剑拔弩张,并不叱咤风云,并不豪情万丈,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和史观有特别的坚守,并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传承下去。这才有了1991年没有温度的身体,何况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细节”。那是1843年开埠以来,由全体上海市民共同养育的。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个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带来家乡的土气,也接受海风的吹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帝都、古镇和边关的城市文化,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其中,就既包括大饭店地板的光可鉴人,也包括亭子间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丝不苟。没有了这些细节,就像小馄饨没放紫菜、虾皮和蛋丝,那不是上海。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一百多年了,上海的历史就像黄浦江,裹着泥沙,披着风雨,奔向大海。它应该有话说,尽管和平饭店只是优雅地微笑,尽管那“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的似乎都是细节。 细节的背后,是精神。 上海的精神正如陈丹燕的文笔,是低调、委婉和不动声色的,却不等于没有骨头,更不等于像那条马路一样无动于衷。也许,上海人并不剑拔弩张,并不叱咤风云,并不豪情万丈,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和史观有特别的坚守,并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传承下去。这才有了1991年3月和平饭店的那场舞会。这是本书写得最激动人心的章节,尽管语气依然优雅平和。然而正是这一章,让我知道一个男人完全可以修饰得十分精心,却又一点都不娘娘腔。 和平饭店,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男人”吧? 或者,上海也是。 毫无疑问,这样的“干净男人”是会有“身份优越感”的,也难免散发“樟脑丸气味”。但城市精神决不能是空洞的高调口号。它最好可触摸,至少可感觉,哪怕像幽灵。事实上陈丹燕的上海味儿就是幽灵。它飘在和平饭店的沙逊阁,也飘在底楼的酒吧间,然后在打蜡地板上若有若无地留下痕迹。还有那些幽灵般的人物,也在飘,比如1933年就死于赛马的艾格乃尔德•沙逊,一直为《字林西报》来论版写稿的退休船长约翰,以及1949年的五十多个国军官兵。 这些幽灵,怎么就挥之不去呢? 也许,“成为和平饭店”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哪怕在套房的浴室里进行,只要有“幽灵味”和“仪式感”。 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气质。 我不知道,陈丹燕用冷冷清清的葬礼开场,勉勉强强的做3月和平饭店的那场舞会。这是本书写得最激动人心的章节,尽管语气依然优雅平和。然而正是这一章,让我知道一个男人完全可以修饰得十分精心,却又一点都不娘娘腔。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和平饭店,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男人”吧?

或者,上海也是。

没有温度的身体,何况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细节”。那是1843年开埠以来,由全体上海市民共同养育的。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个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带来家乡的土气,也接受海风的吹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帝都、古镇和边关的城市文化,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其中,就既包括大饭店地板的光可鉴人,也包括亭子间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丝不苟。没有了这些细节,就像小馄饨没放紫菜、虾皮和蛋丝,那不是上海。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一百多年了,上海的历史就像黄浦江,裹着泥沙,披着风雨,奔向大海。它应该有话说,尽管和平饭店只是优雅地微笑,尽管那“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的似乎都是细节。 细节的背后,是精神。 上海的精神正如陈丹燕的文笔,是低调、委婉和不动声色的,却不等于没有骨头,更不等于像那条马路一样无动于衷。也许,上海人并不剑拔弩张,并不叱咤风云,并不豪情万丈,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和史观有特别的坚守,并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传承下去。这才有了1991年3月和平饭店的那场舞会。这是本书写得最激动人心的章节,尽管语气依然优雅平和。然而正是这一章,让我知道一个男人完全可以修饰得十分精心,却又一点都不娘娘腔。 和平饭店,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男人”吧? 或者,上海也是。 毫无疑问,这样的“干净男人”是会有“身份优越感”的,也难免散发“樟脑丸气味”。但城市精神决不能是空洞的高调口号。它最好可触摸,至少可感觉,哪怕像幽灵。事实上陈丹燕的上海味儿就是幽灵。它飘在和平饭店的沙逊阁,也飘在底楼的酒吧间,然后在打蜡地板上若有若无地留下痕迹。还有那些幽灵般的人物,也在飘,比如1933年就死于赛马的艾格乃尔德•沙逊,一直为《字林西报》来论版写稿的退休船长约翰,以及1949年的五十多个国军官兵。 这些幽灵,怎么就挥之不去呢? 也许,“成为和平饭店”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哪怕在套房的浴室里进行,只要有“幽灵味”和“仪式感”。 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气质。 我不知道,陈丹燕用冷冷清清的葬礼开场,勉勉强强的做
毫无疑问,这样的“干净男人”是会有“身份优越感”的,也难免散发“樟脑丸气味”。但城市精神决不能是空洞的高调口号。它最好可触摸,至少可感觉,哪怕像幽灵。事实上陈丹燕的上海味儿就是幽灵。它飘在和平饭店的沙逊阁,也飘在底楼的酒吧间,然后在打蜡地板上若有若无地留下痕迹。还有那些幽灵般的人物,也在飘,比如1933年就死于赛马的艾格乃尔德•沙逊,一直为《字林西报》来论版写稿的退休船长约翰,以及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1949年的五十多个国军官兵。

这些幽灵,怎么就挥之不去呢?

也许,“成为和平饭店”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哪怕在套房的浴室里进行,只要有“幽灵味”和“仪式感”。

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气质。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刊载于2012年9月2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刘小磊 我不知道,陈丹燕用冷冷清清的葬礼开场,勉勉强强的做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没有温度的身体,何况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细节”。那是1843年开埠以来,由全体上海市民共同养育的。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个华洋杂处的口岸城市,带来家乡的土气,也接受海风的吹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帝都、古镇和边关的城市文化,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其中,就既包括大饭店地板的光可鉴人,也包括亭子间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丝不苟。没有了这些细节,就像小馄饨没放紫菜、虾皮和蛋丝,那不是上海。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一百多年了,上海的历史就像黄浦江,裹着泥沙,披着风雨,奔向大海。它应该有话说,尽管和平饭店只是优雅地微笑,尽管那“一个人的考古队”发掘的似乎都是细节。 细节的背后,是精神。 上海的精神正如陈丹燕的文笔,是低调、委婉和不动声色的,却不等于没有骨头,更不等于像那条马路一样无动于衷。也许,上海人并不剑拔弩张,并不叱咤风云,并不豪情万丈,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和史观有特别的坚守,并通过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传承下去。这才有了1991年3月和平饭店的那场舞会。这是本书写得最激动人心的章节,尽管语气依然优雅平和。然而正是这一章,让我知道一个男人完全可以修饰得十分精心,却又一点都不娘娘腔。 和平饭店,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男人”吧? 或者,上海也是。 毫无疑问,这样的“干净男人”是会有“身份优越感”的,也难免散发“樟脑丸气味”。但城市精神决不能是空洞的高调口号。它最好可触摸,至少可感觉,哪怕像幽灵。事实上陈丹燕的上海味儿就是幽灵。它飘在和平饭店的沙逊阁,也飘在底楼的酒吧间,然后在打蜡地板上若有若无地留下痕迹。还有那些幽灵般的人物,也在飘,比如1933年就死于赛马的艾格乃尔德•沙逊,一直为《字林西报》来论版写稿的退休船长约翰,以及1949年的五十多个国军官兵。 这些幽灵,怎么就挥之不去呢? 也许,“成为和平饭店”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哪怕在套房的浴室里进行,只要有“幽灵味”和“仪式感”。 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气质。 我不知道,陈丹燕用冷冷清清的葬礼开场,勉勉强强的做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爱结尾,是“鬼使神差”,是“灵光乍现”,是“精心布局”,还是“信手拈来”。但我看得暗自心惊,感到震撼、悲凉、惆怅,以及意味深长。 这就足够了。或者说,这就已经完成了和平饭店。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作品无不留下超越时空任意想象的不尽空间。好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需要他们的“共鸣”和“共谋”,甚至也需要一个“完成仪式”,尽管读书不是做爱,更不必一定得在和平饭店的套房。 那么,不去问她也罢。 记不起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队演奏是哪一年了。但我知道,就在对面,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次第拔地而起,巨大而坚挺。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新上海的“范儿”,旧外滩则只剩下博物馆的意义。 也许吧,也许。 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就该“日新月异”。至少,曾经的文明不该被遗忘,而我们失去的实在太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纸草船,比如殷商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和竞技场,还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金枝玉叶”。 幸亏和平饭店还在。 和平饭店,不会是最后的上海。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陈丹燕,不会是最后的上海人。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沙站 cs.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