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冲击,做父母也越来越难!除了经济供给的增加,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心智的供给、爱的供给和品格的打造,这些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简直是超乎想象的难题。真的就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吗?
一个必然的答案:“21世纪的父母需要学习!”
为了印证这个观点,记者采访了北京德融达公司创办人周晶晶老师,这家以领导力著称的教育机构,已经服务企业和家庭教育15年,教育理念在国内领先,受众遍及上千家企业和30万家庭,深受企业经营者和家长的好评。
北京德融达公司的周晶晶老师认为,在孩子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父母有一个共性——就是跟孩子成为朋友!
跟孩子做朋友的好处是,在平等、亲密的基础上,有一个伙伴式的互相探讨学习的空间。就如有些60后,或者70后的父母,相信“棍棒出孝子”,必然就会经常打孩子,打的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严重的可能会“憎恨父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关系,亲子关系越来越远,孩子重要的心里话都不会跟父母说,因为他形成了“说了可能会挨打”的印象,所以坚决不说,或者只说些表面的东西。当孩子和父母形成这样一个对立关系,别说教育了,连最起码的和谐相处都做不到,也会直接影响孩子长大跟上司的关系,跟权威的关系,影响孩子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
除了成为朋友,难道不应该教孩子一些知识,或者成为孩子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吗?我们试想一下,有的孩子在知识上已经远超父母,但孩子依然会尊重父母,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品格”。
3岁和15岁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方向是不一样的。3岁可能对于知识的引导比较多,而15岁需要更多的道德标准及人生观的引导。
家庭中存在着家长“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的现象。其中“知识权威”即“知识引导”,而“道德权威”是“观念引导”,“知识引导”比“观念引导”下降得更快,而朋友关系则不断上升。5岁之前,孩子的知识非常有限,是非判断标准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尚不具备分辨能力的阶段,孩子的想法、意见会深受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影响,最主要是来自父母。因此,这一阶段父母应该履行高度的道德权威,对孩子正确积极的引导,不断明确是非观念。孩子在5岁之前就能够建立起诚实、友爱、慷慨等好品格。
这一时期,父母也需要更多的“知识引导”,父母在任何一方面都比孩子懂得多,这也正是孩子探索世界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当孩子问父母问题时,父母应当耐心准确地回答,不要嫌麻烦而敷衍了事,要抓住机会向孩子传授知识。
5岁之后,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加强,家长“知识引导”的下降速度更加显著,此时父母应从单纯知识传授的角色过渡到与孩子一起探索知识的同伴角色,逐渐淡化知识权威的地位,由此换来的是孩子独立的探索精神。
家长“观念引导”可以比“知识引导”稍慢下降。5岁以后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判断对错的能力。在关键时刻,孩子还分不清对错或者故意犯错,这时父母应毫不犹豫地履行道德引导的责任,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这就是教育,也是大爱的体现。
12岁是一个拐点。此时孩子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父母基本上应放弃知识引导的角色,而彻底成为与孩子一起学习的同伴。同时,道德引导的职责父母仍要持守,虽然总体上仍在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为平缓。聪明的父母应当一辈子都在孩子面前成为道德榜样。也许有朝一日孩子在知识上已经远超父母,而他们会永远尊重父母的品格。
所有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注重和孩子的沟通。而最好的沟通一定建立在朋友关系上而不是权威关系上。朋友关系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心更近,孩子也愿意把心中的事和父母诉说,与此同时,父母不但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因为孩子更愿意听。
许多父母不是不会引导,尽管说的东西是正确的,也总是毫无效果,原因就在于孩子根本就不听。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和孩子建立起朋友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朋友关系还在不断加强。
北京德融达公司在青少年教育和企业教练型领导力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德融达资深企业教练中源导师认为,德融达的教育精髓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源导师从《九型人格》的角度阐述,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人生使命,好父母只需要引导,而无需过度的担心和批判,任何多余的强加都是无知和伤害。智慧的父母只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微调,以便对孩子有最为贴切的引导。
在教练型领导力的角度,中源导师认为在教育中“聆听”是沟通的起点,有了聆听的空间才有真正的教育,否则一切“填鸭式的教育”都是空谈。
中源导师提醒父母们:“最好的教育是爱,最关键的就是学习,让爱觉醒,让爱流动,让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