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自己肯定自己业障重,然后你消业障的念头才发得起来,业障不消不行,不消还要搞六道轮回。诸位要知道,一搞轮回,我们这一生所学就忘得干干净净,怎么晓得?我们前世曾经学过佛法,这一世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不是忘得干干净净,有隔阴之迷。来生又得从头学起,来生有没有机会遇到明师?很难讲,决定不是说你生生世世都那么巧都能遇到,没那么好的事,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话是真的。所以这一生不能成就,一失人身,绝对不是说你来生会遇到,很可能你会隔几十生、几百生,乃至于多少劫,才有机缘再遇到;这就是讲退转,这一退时间太长,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要明白。然后才知道机缘希有难逢,遇到之后一定要牢牢的抓住,决定不能放松,怎么样辛苦也要熬过,也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佛说实在讲这一类的人很多,学佛里头大多数是这样的人。这些善男子等有宿业障,业障没消除。消除的方法前面跟诸位讲过,‘归依供养’,供养是依教修行供养,就消除。消除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是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一心念佛,劝人念佛,这个消业障的方法比什么都快。你能够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定,你能够得理一心不乱,在教下讲大开圆解,一生当中可以做到,业障极重的人也能做到,这就善导讲‘遇缘不同’,业障再重的人都能做到。
所以消业障重要,通常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消业障是读经,读得相应消业障,念佛念得相应消业障;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消业障。决定不要有一念利益自己,诸位要知道,利益自己是造业,是增长你的业障。许许多多同修业障消不了,纵然做善事行善,做慈善家帮助别人,他有自己,所以他业障消不了,他要受些果报。我们今天很幸运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决定没有自己,一切都是为众生、为社会,为佛法好形象,为佛法久住世间,我们能够常存此心,常修此行,业障消除得快速。
附录一:用智慧宽谅众生,在生活中学习佛法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若能融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念,则是平等慧,智与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慈悲之行,须以智慧来推动,才能精确无偏。
除了慈悲、大爱,更需要有信心,不可以有疑惑。人若有疑虑,则心志不坚,会时常犹豫:“做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在人群中攀缘?是否只修福没有修慧?是不是能够解脱六道轮回呢?”既然本着大爱投入人群,若还有这些疑虑,心就无法坚定,而且在人群之中难免烦杂,就会想找一处清净的地方,久而久之即慢慢脱离人群。一旦脱离人群,想要发挥这份大爱,就没有机会了。菩萨必须在人群之中行六度万行,若不在人群之中,如何引导众生发菩提心?又如何救拔众生苦难,给与众生快乐?
菩萨安住于发心道处。我们学佛就要一心一志,不要起疑惑,一有疑惑烦恼,绝对无法精进;对人起疑心,对道起疑心,做人就不会成功。总而言之,我们必定要有信心,才能够精进于菩萨道上,才能够完成正确的大爱。
我们既然有了这份爱,就不能够有“我慢”。慢心会使众生远离我们,而我们也无法投入人群,傲慢是大爱之敌;若有傲慢的形态,就无法亲近众生,发挥度化众生的功能。
所以,发愿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贪、嗔、痴、慢、疑,这是立志、立愿、立行的大敌。心魔起时,众道减损,所谓“魔起道不存、道起魔消灭”,若想成道,就要先灭除这五种心魔,使它无法与道并存。学佛不离生活,生活不离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力行菩萨道,不可灭失了道心,不要生起这五种心魔。
附录二:佛教徒如何面对口舌是非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对许多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当无法以体谅包容的心去看待时,便容易产生磨擦、互相批评,种种是非于焉产生。报纸经常报导父子、夫妻、朋友因为口角冲突而互相伤害,甚至杀害;言语伤人的力量可见一斑。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佛法也强调身、口、意三业清净,方得建立圆满的人格——可见慎守口业之重要。
所谓口业清净,便是去除四种不好的语言习惯:一、恶口——粗恶、诽谤、令人烦恼的话;例如脏话或尖酸刻薄的言语。二、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破坏他人和合的话;例如用不当言语,挑起双方的仇恨、猜忌。三、妄语——虚妄、欺骗、不实在的话;例如不肖商人将劣货谎称为上等商品卖出。四、绮语——华而不实,令人心生邪想的话;例如黄色笑话或言不及义、卖弄口才的话。
说上述四种不清净的语言,未来必定招感恶报:恶口者常闻恶声,并多诤讼。两舌者易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妄语者多招诽谤、口气臭、常为他人所骗,纵说实语人不信受。绮语者语无人信、表达无法清晰、令人明了。
明白这些道理后,应当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断除口业的根源。一句话、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心念的呈现。当念头充满贪、嗔、痴时,所说的语言便不清净。所以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经常思索、检讨自己的言语是否恰当。避免说明事情时,妄加感受或情绪,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甚或破坏了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面临各种口舌是非时,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念?让心不随境起舞,从而造作恶业,让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来思惟;当观行成就,面对种种境界自能忍心不动,从而感化他人。
一、对境不起心
烦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心念作不了主,心随境转,让外境控制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只要常常训练这念心,保持清净,不随便起心动念,提升觉察、觉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对是非、顺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动。即使起心动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于念念相续。
二、对一切恶口的众生发起慈悲心
众生出于无知而造口业,日后自受恶报。今日我们得闻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该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学习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众生,身语意业永无疲厌的精神。
三、深念世间无常幻化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本是生灭法,没有一件事永恒存在;有形有相、无形无相的事物皆不免无常。恶念、恶口也终究是无常。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的顺、逆境界,当时那念快乐、哀伤、气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观现在所处的是非逆境,本质亦虚妄不实,也终将烟消云散。
四、反省检讨,虚心接受
他人所言是真实的,便要真心改过;如果是不实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于怀,一味地责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静气看待自己,虚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进步。世间万事皆有其因缘,苦乐顺逆境界都是业力的呈现。《达磨二入四行观》中的报冤行提到:“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当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会怨天尤人。